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保有量和使用频率持续攀升。与此同时,电梯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新兴城区,由于电梯老化、维护不到位、监管不力等因素,电梯故障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在此背景下,中国特种设备研究院联合地方政府和市场监管部门,以河南省新密市为试点,推动电梯安全监管体系的全面升级,探索出一条“技术+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安全治理新模式。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电梯安全运行水平,也为全国电梯安全监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新密市地处中原腹地,近年来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电梯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新密市在用电梯总数已超过3000台,年均增长率超过15%。面对如此庞大的设备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使用需求,传统的监管手段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为此,中国特种设备研究院深入调研新密市电梯运行现状,结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提出“智慧监管、分类管理、多元共治”的电梯安全治理思路。
首先,在智慧监管方面,新密市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电梯安全智能监管平台。该平台通过安装在电梯上的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梯运行数据,包括运行次数、停梯时间、故障代码、维保记录等,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实时掌握电梯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作出响应。例如,当电梯发生困人故障时,系统可自动报警并推送救援指令,大幅缩短救援时间,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其次,在分类管理方面,新密市根据电梯使用环境、使用强度、历史故障率等因素,将电梯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类,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高风险电梯主要集中在老旧小区、商场、医院等人流密集区域,这些电梯被列为监管重点,增加检查频次,强化维保要求;中风险电梯则由物业或使用单位加强日常巡查;低风险电梯则以信用监管为主,鼓励企业自律。这种精准分类、分级管理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也减轻了基层监管压力。
再次,在多元共治方面,新密市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电梯安全共治格局。政府层面,市场监管部门联合住建、应急、消防等部门,建立电梯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电梯安全管理工作;企业层面,推动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社会层面,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电梯安全评估和技术服务,推动建立电梯安全保险制度,提升事故赔付能力;公众层面,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电梯安全日等形式,普及电梯安全知识,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中国特种设备研究院在此次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该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开展电梯安全隐患排查和技术服务,协助制定地方标准和监管制度,并为监管部门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同时,研究院还推动新密市与国内知名电梯制造企业合作,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换代,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新密市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电梯故障率同比下降32%,电梯事故率下降45%,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电梯安全智能监管平台累计预警故障事件1200余起,成功避免多起重大事故发生。这一系列成果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样板。
当前,电梯安全已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种设备研究院在新密市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和多方协同,才能实现电梯安全的长效治理。未来,随着全国电梯数量的持续增长和老龄化设备的逐步增多,电梯安全监管仍面临严峻挑战。各地应借鉴新密经验,因地制宜推进智慧化、精细化、社会化监管体系建设,切实筑牢电梯安全防线,让人民群众乘梯更安心、更放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