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电梯故障频发,特别是困人、停运等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有效提升电梯维保应急响应能力,加强风险防控水平,郑州市新密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郑州新密电梯维保应急响应风险防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电梯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标准从电梯维保单位的应急响应机制、人员配备、设备保障、信息报送、风险评估与防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首先,在应急响应机制方面,标准明确要求电梯维保单位必须建立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应急调度中心。维保单位应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接到电梯故障报警后,应在15分钟内作出响应,并在30分钟内到达现场实施救援。这一时间要求,充分体现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人员配备方面,标准要求所有从事电梯应急救援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其具备应对各类电梯故障的能力。同时,每个维保站点应配备不少于2名具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专业技术人员,并配备必要的救援工具和通讯设备,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顺利开展救援工作。
设备保障方面,标准对维保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配备足够的电梯应急救援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电源、手动盘车装置、通讯工具、照明设备等。同时,鼓励维保单位引入智能化设备,如电梯远程监测系统、故障预警系统等,以提升电梯故障的预判与处理效率。
信息报送机制也是该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保单位在完成救援任务后,必须在2小时内向属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报送事故处理报告,内容包括故障类型、处理过程、处置结果及后续整改措施。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电梯运行状况,也为后续风险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风险评估与防控是标准中的一大亮点。标准要求维保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电梯安全隐患排查,并建立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档案。对于使用年限较长、故障率较高的电梯,要重点监控,并提出针对性的维保建议。同时,鼓励维保单位与电梯使用单位建立联合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定期会商、联合演练等方式,共同提升电梯安全管理水平。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电梯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使用单位应与维保单位签订规范的维保合同,明确维保周期、内容及应急响应要求。同时,使用单位应设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电梯运行状态,并配合维保单位开展日常维护和应急演练工作。对于公众聚集场所的电梯,如商场、医院、学校等,使用单位还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并配备必要的引导人员,防止因人群拥挤造成意外发生。
在监管层面,新密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据该标准对辖区内的电梯维保单位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单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同时,建立电梯维保信用评价体系,将维保单位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安全服务质量纳入信用管理,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监管机制。
总体来看,《郑州新密电梯维保应急响应风险防控标准》的出台,填补了电梯维保应急响应领域的制度空白,为提升电梯安全运行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该标准不仅强化了维保单位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也增强了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能力,更提升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执法效率和应急处置水平。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持续更新,新密市将进一步完善电梯安全管理体系,推动电梯维保行业向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乘梯安全,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