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密集、使用频率高的城市区域,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电梯应急响应管理制度,对于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公众出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郑州新密市作为河南省的重要城区,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电梯应急响应管理制度执行流程标准,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新密市在电梯应急管理方面坚持“预防为主、快速响应、科学处置”的原则,明确将电梯安全纳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建立了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住建、消防、应急、公安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电梯安全应急联动机制。这一机制确保了在电梯发生故障或事故时,能够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
在具体执行流程上,新密市将电梯应急响应分为四个阶段:预警监测、接警响应、现场处置、事后总结。
第一阶段:预警监测。
依托电梯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对全市在用电梯实行24小时动态监测。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电梯运行数据,如运行状态、故障代码、门开关异常等信息。一旦系统检测到异常,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电梯维保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实现故障早发现、早预警。
第二阶段:接警响应。
全市统一设立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开通24小时应急救援专线。当发生电梯困人、停电、故障等紧急情况时,乘客可通过轿厢内报警按钮或拨打应急电话进行求助。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核实电梯位置、故障类型,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同时将信息同步推送给消防、公安等部门,确保多方联动、快速响应。
第三阶段:现场处置。
维保单位必须在接到指令后15分钟内出发,30分钟内到达现场实施救援。若遇特殊情况(如交通堵塞、极端天气等),维保单位需提前向指挥中心报备并说明原因。现场处置过程中,维保人员须严格按照《电梯应急救援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救援过程安全、规范。同时,指挥中心通过视频连线或现场调度系统实时掌握救援进展,确保信息畅通、指挥有序。
第四阶段:事后总结。
救援任务完成后,维保单位需在24小时内提交完整的应急处置报告,包括故障原因分析、救援过程记录、设备修复情况等内容。市场监管部门将根据报告内容,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评估,并对相关单位的应急响应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电梯,依法责令停用并限期整改。同时,定期召开电梯安全联席会议,通报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此外,新密市还注重电梯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定期组织电梯安全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强化其安全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为确保制度落地执行,新密市还建立了电梯应急响应绩效考核机制,将应急响应时间、故障处理效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响应迟缓、处置不当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追责。
综上所述,郑州新密市通过建立健全电梯应急响应管理制度,细化执行流程,强化多部门联动,实现了电梯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这套制度不仅提升了电梯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