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发生电梯困人事故时,如何快速、高效地实施救援,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已成为电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郑州市新密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电梯应急响应与困人救援质量标准》,为电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
该标准明确了电梯应急响应的基本原则,即“快速响应、科学施救、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要求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在接到电梯困人报警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信息传递畅通、处置流程规范、救援力量到位。标准规定,电梯维保单位接到报警后应在15分钟内响应,并在30分钟内到达现场开展救援工作,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小时。这一时间要求充分考虑了实际交通状况和应急调度能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救援组织方面,标准强调电梯使用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应急联络机制,确保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并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和应急工具。电梯维保单位则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实战能力。同时,新密市还推动建立了区域性电梯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力量协同,提高整体救援效率。
针对电梯困人事件的处置流程,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首先,接到报警后,值班人员应第一时间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安抚情绪,了解现场情况,并立即通知维保单位。其次,维保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评估电梯状态,判断是否具备现场救援条件。如具备条件,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救援;如不具备,应立即联系专业救援机构协助处置。整个过程中,必须确保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安全,严禁盲目操作和违规施救。
此外,标准还对救援记录和事后处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一次电梯困人事件后,相关单位必须如实填写《电梯应急救援记录表》,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救援过程、参与人员、设备状态等内容,并在事后组织技术分析,查找问题根源,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因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应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新密市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重点检查应急预案制定情况、人员培训记录、救援演练开展情况等内容。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处罚。同时,还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电梯安全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热线、开通网络平台等方式,构建多元共治的安全管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新密市在推行该标准过程中,注重科技赋能,推动电梯智能化管理。目前,全市已有大量电梯接入“智慧电梯”监管平台,实现了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故障预警自动推送、困人报警自动定位等功能。这不仅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也为后续的分析研判提供了数据支撑。
总的来说,《郑州新密电梯应急响应与困人救援质量标准》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当地电梯安全管理工作迈入了一个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通过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救援流程、强化技术支撑和监督问责,有效提升了电梯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了坚实防线。
未来,随着电梯数量的持续增长和使用环境的日益复杂,电梯安全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多挑战。新密市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推动电梯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