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改造项目中,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因其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群体的出行便利,备受关注。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县级市,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业主之间因费用分摊比例问题产生的矛盾屡见不鲜,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加装电梯的业主分摊比例,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社区管理者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新密市,加装电梯的资金主要由业主自筹,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根据《新密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加装电梯所需资金原则上由本单元全体业主共同承担,具体分摊比例由业主协商确定。由于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各小区、各单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依据楼层高低、使用频率等因素自行协商,导致分摊方式五花八门,容易引发邻里纠纷。
目前,新密市较为常见的分摊模式主要有三种:按楼层系数法、按面积分摊法和协商一致法。其中,按楼层系数法应用最为广泛。该方法根据楼层的受益程度设定不同的权重系数,通常低层住户(如1-2层)因使用电梯频率较低甚至不用,分摊比例较小,甚至可申请减免;而中高层住户(3层及以上)则按递增系数分摊更多费用。例如,有小区采用“1层0%、2层10%、3层20%、4层30%、5层40%”的比例进行分摊,这种模式体现了“谁受益、谁出资”的公平原则,得到了较多业主的认可。
第二种是按房屋建筑面积分摊,即所有业主按照各自房屋的产权面积占本单元总面积的比例来承担费用。这种方式计算简单、透明,但在实践中争议较大,因为高层住户认为低层住户虽然面积大,但几乎不使用电梯,却要按面积均摊,显然不够公平。反之,低层住户则担心若按楼层系数分摊,自己虽未直接受益却仍需支付一定费用,心理上难以接受。
第三种是协商一致法,即由业主通过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不拘泥于固定公式。这种方法尊重业主意愿,灵活性强,特别适用于邻里关系融洽、沟通顺畅的小区。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出现意见分歧,协商过程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导致整个加装项目停滞不前。
为推动加装电梯工作顺利开展,新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摊指导机制。部分街道办和社区试点引入“阶梯式分摊建议方案”,明确建议:1层住户可免缴或象征性缴纳(如5%),2层住户缴纳10%-15%,3层20%-25%,4层30%-35%,5层及以上40%-50%。同时鼓励高层住户适当补贴低层住户,以促进邻里和谐。此外,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还可申请分期付款或申请社区公益基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资金分摊外,加装电梯还涉及后续的运维管理费用,如电费、维保费、年检费等。这部分费用通常也按与初期建设费用相同的比例分摊,或设立专项维修基金,由业主定期缴纳。因此,在协商初期就应将长期运维成本纳入考量,避免后期因费用问题产生新的矛盾。
在政策支持方面,新密市对符合条件的加装电梯项目提供每台最高15万元的财政补贴,重点向老年人居住比例高、加装意愿强烈的小区倾斜。这笔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业主的经济负担,也为分摊比例的协商提供了更大的弹性空间。但补贴资金不能覆盖全部成本,业主仍需承担相当比例的费用,因此分摊机制的合理性依然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新密市在加装电梯业主分摊比例的探索中,已初步形成以“楼层受益”为核心的分摊理念,并辅以政策引导和社区调解机制。未来,建议进一步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分摊指导意见,推动建立标准化、透明化的分摊模型,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邻里协商平台建设,提升居民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加装电梯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社区治理能力的体现。只有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才能真正实现“上下楼不再难”的民生目标,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的生机,也让城市更有温度。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