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成为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举措之一。在郑州新密市,不少小区也陆续启动了电梯改造工程,旨在为高层住户尤其是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然而,在这一惠民工程推进过程中,却频频出现“一楼二楼不交钱”的争议现象,引发了邻里之间的矛盾与社会舆论的关注。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需遵循“业主自愿、充分协商、政府支持”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加装电梯的费用由全体受益业主共同分摊,具体比例根据楼层高低进行差异化分配,楼层越高,出资越多。这本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楼和二楼住户往往以“使用频率低甚至不用”为由拒绝出资,导致项目难以推进。
在新密市某老旧小区,一栋六层住宅楼申请加装电梯,高楼层住户积极支持并愿意承担大部分费用,但一楼和二楼的几户居民坚决反对,不仅拒绝签字,更明确表示“不会出一分钱”。他们认为,电梯对他们而言几乎没有实用价值,反而可能带来采光、噪音和隐私等问题,因此不应强制其承担费用。这种立场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也让高楼层住户感到不公——明明是为整栋楼提升生活质量的工程,为何部分住户可以“搭便车”?
从法律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民法典》规定,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这意味着只要达到“双三分之二参与、双四分之三同意”的条件,加装电梯即可依法推进。换言之,即使一楼二楼不同意或不出资,只要符合法定程序,电梯仍可安装。然而,法律上的可行性并不等于现实中的可操作性。邻里关系本就微妙,一旦因电梯问题产生对立,轻则冷眼相待,重则长期争执,甚至引发肢体冲突,严重影响社区和谐。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当前多数小区在电梯筹资方案上缺乏统一标准,往往依赖业主自行协商,容易陷入“谁用谁出钱”的简单逻辑,忽略了公共设施的共享属性。事实上,即便一楼住户不常使用电梯,电梯的加装客观上提升了整栋楼的房产价值,未来房屋出售或出租时,带电梯的楼房显然更具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低楼层住户也是潜在受益者,完全“零负担”并不合理。
此外,政府补贴政策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矛盾。尽管郑州市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有财政补贴,但补贴金额有限,且多用于建设成本,未能有效覆盖低收入家庭或低楼层住户的心理落差。若能建立差异化的补助机制,比如对高楼层老人户给予额外补贴,或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补偿低楼层住户因采光、噪音等造成的损失,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立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小区通过创新协商模式实现了顺利加装。例如,新密某小区采用“阶梯式补偿”方案:高楼层住户多出资,同时每月支付一定费用给一楼住户作为“安静补偿金”,换取其同意施工。还有小区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组织多轮座谈会,邀请法律顾问、社区干部参与协调,最终达成共识。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只要沟通充分、方案合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要真正破解“一楼二楼不交钱”的困局,不能仅靠道德呼吁或行政命令,而应构建更加科学、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首先,应推动制定地方性实施细则,明确不同楼层的出资比例参考标准,避免协商陷入僵局;其次,探索建立“电梯使用费+基础维护费”制度,所有住户按月缴纳小额维护费用,体现责任共担;再次,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发挥业委会、物业和基层组织的桥梁作用,提前介入、主动调解。
归根结底,加装电梯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社会工程。它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是邻里之间的包容与理解。在追求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应尊重每户居民的合理诉求。唯有在公平、透明、协商的基础上推进改造,才能让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千家万户。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