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需求日益凸显。在郑州新密市,不少居民楼因建成年代较早,缺乏电梯设施,给高层住户尤其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带来了极大不便。为改善居住条件,政府推动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低层住户补偿标准偏低,引发争议与矛盾,成为电梯改造项目顺利实施的一大障碍。
在多数老旧小区中,加装电梯对不同楼层住户的影响差异显著。高层住户普遍受益明显:出行更加便利,房屋价值也随之提升;而低层住户,特别是1至3层的居民,则面临采光、通风受影响,噪音增加以及房产贬值等潜在问题。因此,合理补偿低层住户被视为保障公平、推动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然而在新密部分小区的实际操作中,补偿金额普遍偏低,难以弥补低层居民的实际损失,导致他们对加装电梯持强烈反对态度。
以新密市某老城区小区为例,该小区共有6栋居民楼,均为7层无电梯住宅。去年底,社区启动电梯加装试点工程,高层住户积极响应,但2楼和3楼的多位业主明确表示反对。据一位三楼住户反映:“加装电梯后,我家客厅原本明亮的窗户几乎被遮挡一半,阳光照不进来,夏天还特别闷热。施工期间噪音不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更让他不满的是,社区提供的补偿仅为每户3000元,“这点钱连重新装修墙面都不够,更别说心理上的不适和未来卖房时的折价了。”
类似的情况在多个小区均有发生。有居民指出,目前新密市尚未出台统一的低层补偿标准,补偿金额多由居民协商或社区酌情决定,缺乏制度性保障。这种“一事一议”的模式虽然灵活,但也容易造成不公平现象。一些协商能力强的住户可能获得较高补偿,而沉默或弱势群体则只能接受较低数额,甚至得不到任何补偿。
此外,补偿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难题。按照现行政策,加装电梯费用主要由业主分摊,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但并未明确要求设立专项补偿基金用于低层住户。这意味着补偿款往往需要从本就紧张的集资款中挤出,高层住户自然不愿多出钱,低层住户则认为补偿太少,双方陷入僵局。长此以往,不仅影响邻里关系,也使得原本惠民的工程演变为社区矛盾的导火索。
事实上,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在电梯加装补偿机制方面探索出相对成熟的路径。例如,杭州、广州等地已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根据楼层位置、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制定阶梯式补偿标准,并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予以支持。这些做法既体现了对低层住户权益的尊重,也有效提升了项目的推进效率。
针对新密当前的问题,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首先,应由市级住建部门牵头,联合规划、财政等部门制定统一的补偿指导标准,明确不同楼层、不同影响程度下的补偿范围和计算方式。其次,可考虑设立“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补偿基金”,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电梯广告收益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减轻业主负担。同时,社区应加强政策宣传和调解工作,组织专业机构对采光、噪音等影响进行评估,让补偿更有依据、更具公信力。
更重要的是,电梯改造不应只是“硬件升级”,更应是“社区共治”的实践过程。在决策阶段充分听取低层住户意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例如,可通过召开听证会、设立意见反馈平台等方式,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坐下来平等协商,寻找最大公约数。
归根结底,加装电梯是一项民生工程,其初衷是为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若因补偿不公导致邻里反目、项目搁浅,无疑是背离了政策本意。郑州新密作为快速发展的县级市,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理应更加注重公平与温度。唯有在制度设计上补足短板,在执行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才能让电梯“上楼”的同时,也让民心“上楼”,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居有所安的美好愿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