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住宅的普及,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装与后期管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郑州新密地区,大量新建小区、商业楼宇以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电梯数量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电梯使用安全、维保质量、责任划分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电梯安装后的管理工作,已成为保障居民出行安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首先,电梯安装完成并不意味着工程的终结,恰恰是长期运维管理的开始。许多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往往将重点放在电梯的采购与安装阶段,而忽视了后期管理的重要性。事实上,电梯属于特种设备,运行环境复杂,使用频率高,若缺乏规范的维护保养和日常监管,极易出现故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建立健全的电梯后期管理体系,是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在新密地区,部分老旧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电梯设备老化严重,且缺乏专业维保单位支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些新建小区虽然配备了先进的电梯系统,但由于物业人员专业素养不足,或为了节省成本而压缩维保投入,导致电梯带病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居民对电梯使用常识了解不足,频繁出现超载、强行扒门、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设备损耗。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和技术手段三方面协同推进。第一,应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明确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在电梯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强对电梯维保单位的资质审查和动态监管,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违规操作、虚假维保等行为依法追责。同时,推动建立电梯安全信息化平台,实现电梯注册、检验、维保、故障记录等信息的全过程可追溯。
第二,落实主体责任,厘清各方权责边界。电梯的使用管理单位通常是物业服务企业,其应依法配备持证的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电梯运行管理制度,并与具备资质的维保公司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对于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建议由街道办或社区牵头,探索“政府引导+居民共担”的管理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负责电梯运维,破解管理真空难题。
第三,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推动智慧化管理。目前,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在电梯行业逐步应用。新密可鼓励在用电梯加装远程监控装置,实时采集运行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变被动维修为主动预防。同时,推广电梯电子档案系统,每台电梯建立“身份证”,记录从安装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信息,便于监管部门和业主查询监督。
此外,加强公众宣传与社会参与同样不可忽视。可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电梯安全知识,引导居民正确乘梯、文明用梯。鼓励业主委员会积极参与电梯事务决策,特别是在更换老旧电梯、调整维保方案等重大事项上行使知情权与监督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已出台《电梯安全条例》等相关法规,为电梯全链条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新密作为郑州下辖县级市,应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配套政策,如设立电梯应急救援专项资金、推行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等,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总之,电梯虽小,却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郑州新密地区的电梯后期管理,不能停留在“出了事才管”的被动模式,而应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思维。只有政府、企业、物业和居民多方联动,制度、技术、教育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电梯“安”行无忧,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上下楼之间,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安全的守护。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