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新密市作为河南省内快速发展的县级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其中电梯加装与旧梯更新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电梯改造不仅涉及技术、资金和审批流程,更关键的是业主之间的协调问题。如何在多元利益诉求中达成共识,成为决定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因素。
首先,电梯改造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业主意见难以统一。一栋楼少则十余户,多则二三十户,住户年龄结构、居住需求、经济状况各不相同。高层住户,尤其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对加装电梯的需求极为迫切,认为电梯能极大改善出行便利性和生活品质;而低层住户,特别是1至2层的居民,往往认为电梯对自己使用价值有限,反而可能带来采光遮挡、噪音干扰、隐私泄露等问题,因此持反对态度。此外,部分住户担心电梯运行会影响房屋价值,或认为后期维护费用将增加负担,这些顾虑若得不到有效回应,极易引发邻里矛盾。
其次,资金分摊机制是协调过程中的敏感议题。根据相关政策,电梯加装费用通常由业主共同承担,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但在具体分摊方案上,不同楼层住户的利益差异明显。常见的分摊方式有按楼层递增法、阶梯式分摊法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难以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例如,有小区尝试按“每高一层多出5%”的比例分摊,但3楼住户认为自己虽受益不大却仍需承担较高费用,表示强烈反对。因此,制定公平合理的出资方案,必须建立在充分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不能简单“一刀切”。
为破解这一难题,新密市多个社区开始探索建立“业主协商议事机制”。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过成立由楼栋代表、党员骨干、热心居民组成的“电梯改造协调小组”,能够有效推动问题解决。该小组负责收集各方意见、组织居民会议、邀请专业机构讲解技术方案,并协助拟定资金分摊草案。例如,某小区在协调过程中,多次召开“楼栋夜谈会”,利用晚上时间让上班族也能参与讨论,同时邀请住建部门工作人员现场答疑,消除误解。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协商,最终达成“1-2层不出资,3层象征性出资,4层以上按比例递增”的方案,并获得全体业主签字同意。
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也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不仅提供政策指导,还主动介入调解矛盾,帮助居民理清法律边界和权利义务。例如,针对部分住户担心“少数服从多数”会侵犯自身权益的问题,工作人员明确告知: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需经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这意味着只要达到法定比例,项目即可推进,但同时也强调应尽量争取全体理解和支持,避免激化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透明化运作是赢得信任的关键。在多个成功案例中,协调小组坚持“三公开”原则——方案公开、预算公开、进度公开。每一笔费用明细都在楼道公告栏和微信群中公示,施工进度定期通报,重大调整均需重新征求意见。这种阳光操作有效减少了猜疑和谣言传播,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当然,电梯改造并非一劳永逸。投入使用后的日常维护、电费分摊、故障应急等问题同样需要长期管理机制。为此,一些小区在改造完成后顺势成立了“电梯管理委员会”,推选负责人,制定管理公约,设立专项维修基金,实现了从“共建”到“共治”的转变。
总体来看,新密市在电梯改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表明,技术可以靠专业团队解决,资金可以通过政策支持缓解,而真正的难点在于“人”的协调。只有尊重每一位业主的表达权,搭建平等对话平台,以耐心换理解,以诚意促共识,才能让电梯真正“上楼”,也让邻里关系“升温”。未来,随着更多老旧小区进入改造周期,这种以协商促共建的模式,或将为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基层治理样本。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