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将加装电梯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既有住宅楼完成电梯加装,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电梯的后期维修与管理工作,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加装电梯在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不同于新建住宅配备的专业物业管理体系,许多加装电梯的小区多为老旧单位宿舍或房改房,缺乏统一的物业服务,业主自治能力参差不齐。在这种背景下,电梯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费用分摊等问题逐渐显现,亟需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维修管理机制。
首先,明确责任主体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前提。新密市应推动成立以社区居委会牵头、业主代表参与、专业维保公司配合的“电梯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监督电梯的日常使用、协调维保服务、组织经费筹集等工作,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小区引入第三方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托管,提升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维修资金保障机制至关重要。目前,多数加装电梯项目由业主自筹资金建设,后续维保费用同样需要长期投入。为此,新密市可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设立“电梯维保专项基金”。该基金可通过政府适当补贴、业主按户或按楼层比例缴纳、公共收益补充等方式筹集,并由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于经济困难家庭,可实行阶梯式缴费或申请临时救助,避免因费用问题导致维保滞后。
在技术管理方面,应强化电梯全生命周期监管。所有加装电梯必须纳入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系统,实现登记备案、定期检验、实时监控全覆盖。鼓励安装智能监测装置,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预警。同时,选择具备资质的维保企业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严格落实每月至少两次的例行检查制度,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此外,加强宣传引导和居民参与也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环节。政府部门应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居民议事会等多种渠道,普及电梯安全知识和管理制度,增强居民的责任意识与协作精神。定期组织电梯应急演练,提高居民应对突发故障的能力。同时,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公示制度,将维保记录、费用支出、故障处理等情况及时向全体业主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新密市已在部分试点小区推行“智慧电梯+网格化管理”模式,取得良好反响。例如,在青屏街街道某老旧小区,通过加装物联网传感器并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对接,实现了电梯故障自动报警、困人自动救援、维保进度在线追踪等功能,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这种数字化转型路径值得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复制。
当然,也要正视当前存在的现实难题。比如,部分低层住户因使用频率低而不愿承担维保费用,高层住户则担心长期负担过重;个别小区因产权复杂、业主意见不一,导致管理难以推进。对此,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文件,明确不同楼层的费用分摊比例建议,提供标准化的管理协议范本,并支持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化解矛盾。
展望未来,新密市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加装电梯从“建得起”向“管得好”转变。一方面,将电梯维修管理纳入城市更新整体规划,与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总之,加装电梯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只有坚持政府引导、居民共治、专业支撑、科技赋能四位一体,才能真正实现电梯“加得上、用得稳、管得好”,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收获更多幸福感与安全感。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