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大中型城市,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空间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结合郑州地区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电梯井道空间利用技术”,为城市高层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空间优化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传统建筑中,电梯井道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被视为不可利用的“结构空白区”。其内部主要用于容纳电梯轿厢、导轨及机械设备,外部则被墙体封闭,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每一平方米的空间都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中规院团队敏锐地意识到,电梯井道周边存在大量未被开发的潜在空间,若能科学整合,将极大提升建筑整体的空间效率。
以郑州市多个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为试点,中规院联合建筑设计单位、结构工程师与设备专家,开展了系统性的技术攻关。研究发现,电梯井道外围常存在15至30厘米的结构间隙,这部分空间在常规设计中往往被填充或忽略。通过精细化建模与结构安全评估,团队提出了一套“嵌入式多功能井道外围空间利用系统”,将原本封闭的井道侧壁改造成集储物柜、管道井、弱电箱集成区乃至小型应急避难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模块。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结构兼容性”与“功能可变性”的双重保障。首先,所有新增功能单元均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并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确保不破坏原有抗震与承载性能。其次,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和用户需求,井道外围空间可灵活配置:在住宅楼中,可用于设置住户专属储物格或快递暂存柜;在办公楼中,则可集成网络机柜、消防控制模块等设备;而在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场所,还可增设紧急照明、疏散指引与微型急救包存放点。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候条件对建筑材料耐久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中规院特别选用了具备良好隔热、防潮与防火性能的复合板材,并在井道外壁加装微通风系统,有效避免因密闭空间积热而导致的设备老化问题。同时,所有外露接口均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维护与功能升级,显著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已在郑州二七区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中成功落地。该项目共涉及6栋7层住宅楼,在加装电梯的同时,利用井道两侧空间设置了共计288个居民储物柜,每个柜体配备智能锁具与远程管理系统,极大缓解了住户杂物堆放难题。此外,井道后方还整合了通信光缆桥架与楼道照明线路通道,减少了公共区域管线外露现象,提升了整体美观度与安全性。
从社会效益来看,电梯井道空间利用技术不仅实现了“零新增占地”的空间扩容,更在推动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对于历史街区或容积率已接近上限的建成区,此类“向内挖潜”的设计思路为破解空间瓶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据测算,若在郑州全市范围内推广该技术,每年可额外释放超过5万平方米的有效使用面积,相当于节约近40亩城市建设用地。
未来,中规院计划进一步深化该项技术的研究,探索将其与智慧楼宇系统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在井道空间内布设环境传感器与能耗监测装置,实现对建筑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或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建立井道空间资产数据库,为城市级空间资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郑州实施的电梯井道空间利用技术,体现了新时代城市规划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是工程技术上的突破,更是设计理念的革新——提醒我们:真正的空间节约,不在于向外拓展,而在于向内深挖每一寸被忽视的角落。这种精细化、人性化的规划思维,正是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关键所在。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