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设备,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条,在电梯产业的发展上展现出强劲的潜力。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通过对郑州电梯产业升级路径的深入调研,系统梳理了其技术转型的关键节点与发展方向,为全国同类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郑州电梯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组装和代工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双碳”目标带来的绿色转型压力,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郑州市政府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启动了电梯产业技术升级工程,明确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核心方向,推动产业链整体跃迁。
在技术路径选择上,郑州率先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永磁同步曳引机、智能控制系统、能量回馈装置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例如,某本地龙头企业通过与郑州大学、中科院相关院所合作,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齿轮永磁同步主机,能效提升30%以上,并实现批量生产,打破了国外品牌在高端核心部件领域的垄断。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郑州推动电梯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转型,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通过引入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从订单排产到装配检测的全流程数据贯通。部分领先企业已建成“黑灯工厂”,实现24小时无人化作业,生产效率提升45%,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3%以下。这种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也显著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与可靠性。
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也是郑州电梯产业升级的重要特征。面对国家“双碳”战略要求,郑州将节能环保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指标。推广使用能量回馈技术,使电梯在制动过程中将多余电能反哺电网,节能率达25%-40%;采用环保型润滑材料和可回收金属材料,降低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同时,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建立梯级回收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这些举措不仅契合国家绿色发展导向,也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郑州积极探索“制造+服务”融合发展路径。依托物联网技术,企业为电梯加装远程监控终端,实现运行状态实时采集、故障预警与远程诊断。一旦发生异常,系统可自动通知维保人员并推送处置方案,响应时间缩短60%以上。部分企业还推出“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涵盖安装、维保、保险、更新改造等一站式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与品牌忠诚度。
此外,郑州注重标准引领与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本地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目前,已有十余项由郑州企业主导或参与编制的电梯技术标准获得发布实施。同时,通过举办中原国际电梯展、组织技术交流论坛等方式,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培育具有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展望未来,郑州电梯产业仍面临核心技术持续突破、高端人才短缺、国际市场拓展等挑战。下一步,应进一步强化创新生态建设,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先进制造集群的协同联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电梯系统的融合应用。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推动本土品牌“走出去”,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综上所述,郑州电梯产业的技术升级路径,体现了传统产业在国家战略引导下,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转型与服务模式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实践。这一案例不仅为中部地区制造业转型提供了范本,也为国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了宝贵经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