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住宅在郑州市迅速普及,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安全。为切实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推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于2023年启动了“电梯升级民生满意度调查”专项工作,旨在通过科学调研、精准评估和系统分析,全面掌握市民对既有电梯使用现状及升级改造工作的满意度,为进一步优化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此次调查覆盖郑州市内五区(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回族区、惠济区)以及郑东新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选取了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小区,涉及电梯数量超过4500台,调研对象涵盖不同年龄层、职业背景和居住年限的居民共计1.8万余人。调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社区座谈、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确保数据采集的广泛性与真实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郑州市老旧住宅电梯普遍存在设备老化、故障频发、维保不及时等问题。约6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楼栋的电梯在过去一年中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停运或故障,其中以“开关门异常”“运行抖动”“困人事件”等问题最为突出。尤其在建成时间超过15年的小区,电梯平均服役年限已达12年以上,部分设备甚至仍在使用早期国产或进口淘汰型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电梯升级改造方面,市民普遍持积极态度。高达83%的受访居民支持政府主导推进电梯更新换代工程,并希望将此项工作纳入“城市更新”重点项目。许多居民反映,近年来政府推动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已初见成效,但在后续运维管理、资金分摊机制、审批流程优化等方面仍存在堵点和痛点。例如,部分多层住宅在加装电梯过程中因低层住户反对而搁置,也有居民担忧后期维护费用过高导致“装得起、用不起”。
针对上述问题,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首先,应建立全市统一的电梯安全评估与更新标准体系,对服役超过10年的电梯开展定期“体检”,根据评估结果分类实施维修、改造或更换。其次,建议设立市级电梯更新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补贴+产权单位分担+居民合理出资”的多元化筹资模式,减轻居民经济负担。对于困难家庭和老旧小区,可适当提高财政补助比例,体现政策温度。
此外,调研组还强调应加强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建立“一梯一档”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从安装、使用、维保到报废的全过程可追溯。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参与运维监管,提升维保透明度和服务质量。同时,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广物联网监测技术,在重点小区试点安装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控装置,一旦发生异常可自动报警并联动救援,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特别关注了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数据显示,75%的高龄受访者认为电梯是其日常出行的“生命通道”,一旦停运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报告建议在电梯升级过程中优先保障无障碍功能配置,如语音提示、盲文按钮、防夹装置等,并在加装电梯项目中充分考虑坡道衔接、候梯厅照明等配套设施建设,真正实现“适老化”改造。
从社会反响来看,此次满意度调查不仅是一次民意收集的过程,更成为政府与市民之间沟通互动的重要桥梁。许多社区居民通过参与调查表达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期待,也增强了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有居民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以前觉得电梯坏了找物业也没用,现在看到政府真正在听我们说话,心里踏实多了。”
目前,基于本次调查成果,郑州市已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电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6年底完成全市约6000台老旧电梯的更新或大修任务,并同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长效管理机制。未来,市政府还将定期开展类似民生领域的专项调研,持续跟踪政策实施效果,确保每一项惠民举措都能落地见效、暖入人心。
电梯虽小,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出行。这场由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导的满意度调查,不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现状的一次深度体检,更是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倾听民声、回应关切、精准施策,郑州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