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已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要议题。在郑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共识建设的引领下,围绕“电梯升级”这一民生工程,逐步探索出一套以多方协商为核心、以技术机制为支撑的创新治理模式,有效推动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看似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建设,实则涉及居民利益协调、资金分摊、技术选型、后期维护等多个复杂环节。不同楼层住户对电梯的需求差异明显:低层住户往往认为电梯使用频率低,甚至担心采光、噪音等问题;高层住户尤其是老年人则迫切希望改善出行条件。如何在多元诉求中达成共识,是项目推进的关键难点。郑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立足“共识建设”理念,倡导通过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的方式凝聚社会合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学院联合住建部门、街道办、社区居委会、专业设计单位及居民代表,构建了“多方协商技术机制”。该机制以“协商前置、技术支撑、动态调整”为原则,将技术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首先,在项目启动前设立“居民意愿调查—初步方案公示—意见收集反馈—多轮协商会议”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每一位居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社区组织召开多次协商会,邀请结构工程师、电梯公司技术人员现场答疑,用可视化图纸和三维模型展示施工方案,消除居民对安全性和影响范围的疑虑。
其次,技术机制在协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针对居民普遍关心的“采光遮挡”问题,技术人员采用日照模拟软件进行分析,优化电梯井道位置和玻璃材质选择,最大限度减少对低层住户的影响。对于资金分摊难题,开发了“基于楼层系数的智能分摊系统”,综合考虑楼层高度、使用频率、房屋面积等因素,自动生成公平合理的出资比例建议,并支持居民在线修改参数、实时查看结果,提升透明度和接受度。
此外,机制还引入“第三方调解+专家评估”制度。当协商陷入僵局时,由独立的社会组织或高校研究团队介入,提供中立意见。郑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组织公共管理、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开展案例研讨,总结协商经验,提炼可复制的协商话术和冲突化解策略,形成《电梯加装协商指南》,为其他社区提供参考。
在金水区某老旧小区的实际案例中,该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小区共有6个单元,最初仅有两个单元达成加装意向。通过引入多方协商技术机制,经过三个月的沟通协调,最终实现全部单元签约开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原本反对声音强烈的三楼住户家中,通过技术人员现场演示电梯运行噪音数据、提供隔音改造方案,并结合邻里情感动员,最终成功转变其态度,成为推动整栋楼加装的积极支持者。
这一模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工程落地的数量上,更在于其对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它打破了以往“政府推、群众看”的被动局面,转而构建起“政府引导、社区搭台、居民主体、技术赋能”的协同格局。居民在参与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社区凝聚力显著增强,真正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展望未来,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入推进,类似电梯加装这样的民生工程将越来越多。郑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所倡导的共识建设理念及其配套的技术协商机制,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有益范本。下一步,应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建立市级层面的协商技术支持平台,整合BIM建模、大数据分析、智慧社区系统等数字工具,提升协商效率与科学性。
同时,还需加强政策配套,完善财政补贴、审批流程、产权界定等制度设计,确保协商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项目。更重要的是,要持续培育社区协商文化,鼓励居民理性表达、换位思考,在差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多元中凝聚社会共识。
总之,电梯虽小,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念融入具体民生工程,以技术创新赋能基层治理,郑州市正在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社会治理温度与精度的体现。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