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办公大楼里,一场看似普通的电梯升级改造工程,却悄然成为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践行艰苦奋斗作风的生动实践。这项工程不仅关乎基础设施的更新,更是一次技术攻关与精神传承深度融合的典范,展现了当代人如何在平凡岗位上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
研究会所在的办公楼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有的电梯设备已运行近三十年,故障频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由于建筑结构特殊,电梯井道空间狭窄,且楼体承重能力有限,常规的电梯更换方案难以实施。多家专业公司实地勘察后均表示: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建议整体重建或迁址办公。然而,研究会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决定“不等不靠”,依靠自身力量和技术攻坚,完成这场“不可能的任务”。
“延安精神的核心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研究延安精神,更要践行延安精神。”研究会负责人在项目启动会上坚定地表示。于是,一支由研究会内部技术人员牵头,联合省内高校机械工程、自动化控制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迅速成立。他们没有选择外包给大型企业,而是坚持“小团队、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攻关初期,最大的难题是电梯牵引系统的布局设计。传统曳引机体积大、重量重,无法适应现有井道。团队反复测算、模拟,最终决定采用新型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技术,这种技术能耗低、体积小、运行平稳,但对控制系统要求极高。为攻克控制算法难题,团队成员连续三周吃住在办公室,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甚至手绘了数十张电路图和机械结构草图。一位年轻工程师回忆:“那段时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泡面成了主食,但我们心里清楚,这不是简单的修电梯,而是在打一场‘精神仗’。”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团队坚持“能省则省、能改则改”。原本需要采购的进口传感器,通过技术改良,用国产高精度元件替代;控制系统软件由团队自主编写,避免了高昂的授权费用;甚至电梯轿厢的装饰材料,也是从旧设备中拆解可利用部件再加工而成。整个项目预算控制在市场同类工程的60%以内,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施工过程中,研究会全体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后勤保障。老同志负责协调资源,女职工组成志愿服务队,为施工人员送餐、送水;年轻人轮流值班,协助搬运设备、清理现场。每逢周末,大家自发组织义务劳动,清扫楼道、整理管线。一位退休干部动情地说:“当年延安窑洞里,同志们点着油灯搞生产;今天我们在这栋老楼里修电梯,也是一种‘窑洞精神’的延续。”
经过138天的连续奋战,新电梯顺利通过质检部门验收,正式投入使用。运行测试显示,电梯启停平稳、噪音低于国家标准,智能化控制系统还可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当第一台新电梯载着研究会的老同志缓缓上升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技术成功的肯定,更是对一种精神回归的致敬。
这次电梯升级,表面上是一项技术工程,实则是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它告诉我们:艰苦奋斗不是口号,而是面对困难时的担当;自力更生不是蛮干,而是在科学态度下的创新突破。在新时代背景下,延安精神并未过时,反而在应对现实挑战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今,每当有人走进河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大楼,乘上这台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新电梯,都会听到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这不只是电梯,这是我们用行动书写的‘延安答卷’。”的确,真正的精神传承,不在墙上标语,而在脚下行动;不在会议报告,而在每一个攻坚克难的细节之中。
这场电梯升级的技术攻关,已成为河南省弘扬红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信仰,手中有技术,肩上有责任,就能在任何岗位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延安故事”。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