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校园安全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高层教学楼、宿舍楼和实验楼的不断建设,电梯作为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在校园内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加。然而,伴随而来的电梯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暴露出部分学校在电梯安全管理、师生安全意识以及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短板。为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近年来开展的培训案例中,特别将“校园电梯安全教育教学技术”作为重点内容之一,旨在提升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安全教育能力,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校园电梯安全管理体系。
首先,该培训案例强调“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多起校园电梯事故的成因,培训指出,大多数事故并非源于设备本身的重大缺陷,而是由于使用不当、管理疏漏和应急机制缺失所致。因此,培训课程从制度建设入手,指导参训人员制定和完善校园电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日常巡检机制、落实维保单位监管职责等。同时,要求学校将电梯安全纳入校园整体安全评估体系,定期开展风险排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其次,培训注重“教育先行”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电梯安全知识的现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安全教育教学方案。该方案以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分层次开展安全教育。例如,对小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动画视频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教授“不扒门、不跳跃、不超载”等基本常识;对中学生则结合物理知识讲解电梯运行原理,增强其科学认知和理性判断能力;对高校学生及教职工,则侧重于应急处理流程和法律责任的普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在教学技术应用方面,培训案例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安全教育的智能化与可视化。例如,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电梯困人场景,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如何正确报警、安抚同伴、等待救援;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电梯安全提示和典型案例,形成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此外,还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或微课资源,将电梯安全教育融入综合实践课、班会课或安全教育周活动中,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该培训案例特别强调“协同联动”的管理机制。校园电梯安全不仅涉及后勤部门,更需要教务、德育、安保、医务等多部门协作。培训中通过组织模拟演练,帮助参训者掌握跨部门应急响应流程。例如,当发生电梯困人事件时,值班人员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维保单位并安抚被困人员;安保人员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医务人员待命准备急救;班主任或辅导员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并做好心理疏导。通过角色扮演和桌面推演,提升管理人员的实战应对能力。
此外,培训还关注特殊人群的安全需求。例如,对行动不便的师生,建议学校配备无障碍电梯并设置醒目标识;对低龄儿童,要求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安排专人引导;对新入职教职工和新生群体,将其纳入安全教育培训必修内容,确保安全教育全覆盖。
最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通过该培训案例,倡导建立“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校园文化。电梯虽小,却关乎生命。只有将安全管理融入日常、将安全意识根植于心,才能真正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培训结束后,许多参训学员回到所在学校,积极推广所学内容,有的制定了详细的电梯安全手册,有的组织了全校范围的安全演练,有的还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合作开展联合检查,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上所述,“校园电梯安全教育教学技术”作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升了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为构建平安校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未来,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电梯安全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而安全教育也将持续创新形式、拓展内涵,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