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无障碍环境的完善是衡量一座城市人文关怀与社会包容性的重要标尺。郑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始终坚持以残疾人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推动无障碍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其中,《郑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维权——电梯轮椅固定装置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成为提升残疾人出行安全与便利性的关键举措之一。
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行动不便人士的日常出行。对于使用轮椅的残障人士而言,普通电梯缺乏有效的固定和防护措施,容易在运行过程中因晃动、急停或人员拥挤导致轮椅滑移,进而引发跌倒、碰撞等安全事故。因此,安装符合技术规范的轮椅固定装置,不仅是一项技术改进,更是对残疾人基本出行权利的切实保障。
该技术标准由郑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市市场监管局、住建局及多家专业科研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充分参考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等国家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使用场景进行了细化与补充。标准明确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公共建筑、医疗机构、学校、交通枢纽及大型社区住宅中的乘客电梯,凡具备条件的均应配备轮椅固定装置;既有建筑在进行无障碍改造时也应逐步加装。
在技术参数方面,标准对装置的结构设计、材料强度、安装位置、操作便捷性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固定装置应设置于电梯轿厢侧壁靠近开门区的位置,采用不锈钢或高强度铝合金材质,确保耐腐蚀、抗冲击;装置包括可调节的轮椅后轮限位器和肩部安全带两部分,限位器需具备自动锁紧功能,安全带则应配备快速释放扣件,方便紧急情况下迅速撤离。同时,装置的操作说明须以图文形式清晰标注,并配有盲文提示,确保各类残疾人群体均能独立使用。
为确保标准落地实施,郑州市残联建立了“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要求设计单位将轮椅固定装置纳入无障碍专项设计内容,并提交技术方案备案;施工过程中,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装置的安装质量进行现场核查;投入使用后,定期组织残疾人代表开展体验测试,收集反馈意见并持续优化。此外,残联还开通了维权热线和线上服务平台,鼓励公众对未按标准配置的电梯进行举报,形成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的推行不仅提升了硬件设施的安全性,更推动了全社会无障碍意识的觉醒。在郑州多个试点小区和公共场所,加装轮椅固定装置后,老年群体、孕妇及携带大件行李的市民也普遍受益,体现了“通用设计”理念的实际价值。许多使用者表示:“以前坐电梯总担心轮椅会滑,现在有了这个卡扣,心里踏实多了。”这种细微却关键的改变,正是城市温度的具体体现。
未来,郑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将继续以维权为核心职能,依托科技创新与制度完善双轮驱动,推动更多无障碍技术标准的出台与执行。下一步计划将轮椅固定装置的技术要求纳入地方性法规,并探索智能感应、远程监控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装置的智能化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公益宣传等方式,增强物业管理人员和公众的无障碍服务意识,营造尊重、理解、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电梯轮椅固定装置技术标准》的实施,是郑州市在残疾人权益保障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它不仅填补了地方技术规范的空白,更为全国同类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当每一部电梯都能安全承载轮椅的重量,当每一次出行都不再充满顾虑,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融合社会,也就更近了一步。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