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持续增长,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重要工具,其能耗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电梯在大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中的电力消耗占比可达总用电量的10%至20%,尤其在运行频繁的商业楼宇中更为显著。在此背景下,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技术指南》明确提出推广电梯能量反馈电网技术,旨在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传统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在空载上行或重载下行时,电动机会处于发电状态,产生大量再生电能。这部分能量若不能有效利用,通常通过制动电阻以热能形式耗散,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会增加机房散热负担,影响设备寿命。而电梯能量反馈技术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该技术通过在电梯变频器中加装能量回馈装置,将电梯运行中产生的再生电能逆变为与电网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并将其反馈至建筑物内部电网供其他用电设备使用,从而实现能量的高效再利用。
国家能源局在《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电梯能量反馈技术属于建筑节能重点领域推荐技术之一,具备显著的节电效益和环保价值。实际应用数据显示,在中高使用频率的电梯系统中,加装能量反馈装置后可实现节电率15%至35%,部分高负荷场景甚至可达40%以上。以一栋拥有20部电梯的大型写字楼为例,年均节电量可达数十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百吨,节能减排效果十分可观。
从技术原理来看,电梯能量反馈系统主要由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构成的逆变单元、滤波电路和并网控制模块组成。当电梯电机进入发电模式时,系统实时检测直流母线电压变化,启动回馈控制逻辑,将多余电能通过PWM(脉宽调制)技术转换为标准正弦交流电,并经过滤波处理后安全并入低压配电网络。整个过程实现了电能的“就地消纳”,避免了远距离输电损耗,同时对电网冲击小,符合国家电能质量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 指南》还强调了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与兼容性要求。反馈装置必须具备完善的过压、过流、孤岛保护等多重安全机制,确保在电网异常或停电情况下自动切断并网通道,防止反送电风险。此外,设备应支持与主流电梯品牌控制系统无缝对接,不影响原有电梯的安全运行逻辑和维保体系。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厂家研发出符合国家标准的能量回馈产品,并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节能产品认证,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不断提升。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能源局鼓励各地将电梯能量反馈技术纳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于实施该技术的项目,可在申请中央财政节能专项资金、绿色信贷支持等方面获得优先考虑。部分地区已出台地方性补贴政策,对安装能量回馈装置的单位给予每台数万元的资金补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积极性。
然而,技术推广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首先是初期投资成本较高,一套高质量的能量回馈装置价格通常在数万元不等,部分中小物业单位存在观望心理。其次,部分老旧电梯由于控制系统陈旧,难以兼容现代反馈设备,改造难度较大。此外,用户对技术认知不足,担心影响电梯安全运行,也成为制约普及的因素之一。
为此,《技术指南》建议加强技术宣传与示范引领,组织编制典型应用案例集,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提升设计院、物业公司及维保单位的专业认知。同时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等市场化模式,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投资建设并分享节能收益,降低用户初始投入压力,实现多方共赢。
展望未来,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耗任务愈发紧迫。电梯作为典型的间歇性负载设备,其能量回收潜力巨大。推广电梯能量反馈电网技术,不仅是提升用能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分布式能源灵活互动的重要实践。在国家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该项技术有望在公共机构、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等重点场所实现规模化应用,为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