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深入推进,城市在能源结构优化、绿色建筑发展和公共设施低碳化改造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路径。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郑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成立“郑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办公室”,统筹全市碳排放管理与减排行动。在此背景下,一项具有示范意义的技术应用——电梯碳足迹计算显示系统,正在郑州多个重点公共建筑中试点运行,成为城市智慧减碳的重要抓手。
该系统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实时采集电梯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数据,结合电力来源的碳排放因子,精准计算每台电梯在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量,并通过可视化终端向公众动态展示。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公共设施的能源透明度,也增强了市民对“碳足迹”概念的直观认知,推动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系统的运行原理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数据采集层,在电梯控制系统中加装智能电表和运行状态传感器,实时记录启停次数、运行时长、负载重量、待机功耗等关键参数;其次是数据处理与碳核算层,系统将采集到的用电量转换为标准碳排放当量,依据河南省电网的平均供电碳排放因子(单位:kgCO₂/kWh)进行换算,同时考虑电梯型号、能效等级及使用频率等因素,确保计算结果科学准确;最后是信息展示与反馈层,在电梯轿厢内或楼层厅外设置电子显示屏,以数字、图表甚至动画形式呈现当日累计碳排放、节电量折合植树棵树数、与同类电梯的节能对比等信息,让乘客在日常乘梯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低碳教育。
目前,该系统已在郑州市政府办公大楼、郑东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中原福塔等十余个公共建筑中完成部署。试点数据显示,一套普通客梯在日均运行12小时的情况下,年碳排放约为1.8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引入节能调度算法与错峰运行机制,部分楼宇电梯系统整体能耗下降达15%,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约270千克。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配套开发了后台管理平台,支持按区域、建筑类型、电梯品牌等维度进行碳排数据分析,为政府部门制定电梯能效标准、推广绿色运维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社会效益来看,电梯碳足迹显示系统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一种“碳普惠”机制的延伸。它将原本抽象的碳排放概念具象化,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见碳、理解碳、减少碳”。例如,有市民反映,在看到显示屏上“本次乘梯产生0.02kg CO₂”的提示后,开始主动选择步行楼梯短距离上下楼,尤其在低楼层场景中形成了良好的绿色行为引导效应。此外,系统还接入郑州市“碳积分”平台,未来有望实现低碳乘梯行为积分兑换公共服务或消费优惠,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当然,系统的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老旧电梯加装传感设备存在技术兼容性问题,部分物业单位对初期投入成本较为敏感,且碳排放因子的动态更新机制尚需完善。对此,郑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办公室正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研究出台电梯绿色改造补贴政策,并推动将碳足迹监测纳入新建建筑智能化验收标准。同时,依托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持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使用强度下的适应能力。
长远来看,电梯作为城市垂直交通的核心载体,其低碳化进程关乎建筑领域整体减排成效。据估算,郑州市现有各类电梯超过15万台,若全面实施碳足迹监测与能效提升改造,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逾10万吨。这不仅有助于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也为全国高密度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郑州样板”。
可以预见,随着“双碳”工作的纵深推进,类似电梯碳足迹计算显示系统这样的精细化管理工具将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它们既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体现。郑州市通过这一“小切口、大意义”的实践,正逐步构建起全民参与、数据驱动、智能响应的低碳城市新生态,为中部地区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