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电梯内往往成为救援“盲区”,若不能及时施救,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红十字基金会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护体系建设的号召,创新推出“电梯急救设备智能存储技术”项目,致力于构建覆盖广泛、响应迅速、操作便捷的社区应急救护网络。
该项目以“科技赋能生命守护”为核心理念,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居民楼、写字楼、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场所的电梯间或电梯厅内,部署集成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包、智能终端于一体的多功能急救设备柜。这些设备柜采用智能温控、远程监控、权限管理及实时报警系统,确保急救物资始终处于最佳待命状态。用户可通过刷身份证、人脸识别或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快速开启柜门,获取所需急救器材,整个过程仅需几秒钟,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
更为关键的是,该系统实现了与120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物业安保系统的互联互通。一旦有人开启急救柜或触发紧急按钮,后台将立即收到报警信息,并自动推送事发地点、时间、设备使用情况等数据至相关救援单位,实现“一键呼救、多方联动”。同时,系统还配备语音指导功能,在使用者取用AED时,可同步播放心肺复苏操作指南和电击除颤流程,帮助非专业人员在黄金四分钟内实施有效抢救,显著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河南省红十字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医疗机构、高校科研团队和技术企业,对该项目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技术研发与实地测试。试点区域覆盖郑州、洛阳、新乡等多个城市的核心社区和公共场所,累计安装智能急救柜超过800台,成功参与处置突发心脏骤停事件37起,其中14人经现场施救后恢复自主心跳并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部分患者最终康复出院,充分验证了该技术模式的可行性与社会价值。
项目的推广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离不开公众急救意识的提升。为此,基金会同步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系列培训活动,组织专业讲师团队深入基层,面向物业人员、社区志愿者、居民代表等群体开展心肺复苏、AED使用、创伤包扎等实操培训,并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提供视频课程与考核认证服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万名群众完成基础急救培训,形成了“设备可及、人人会用”的良好氛围。
此外,项目在运营机制上探索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公益主导、市场补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金来源包括财政专项支持、企业捐赠、公益募捐等多种渠道,设备维护、耗材更新、系统升级等日常运营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基金会还推动将电梯急救设备纳入新建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的强制配套标准,从制度层面保障项目的广泛覆盖与长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已引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总会的高度关注,被视为“智慧应急”与“健康中国”战略融合落地的典范案例。未来,河南省红十字基金会计划在三年内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城市重点区域全覆盖,并逐步向乡镇中心区延伸,力争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化公共急救示范网络。
“电梯急救设备智能存储技术”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深切关怀。它让急救资源下沉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把“救命神器”送到关键时刻最需要的人手中。当科技与公益深度融合,当每一个普通人具备挽救生命的能力,我们的城市才真正称得上是有温度、有安全感的宜居家园。河南省红十字基金会的这一探索,正在为我国公共应急体系建设书写新的篇章,也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