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智慧与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重新走入公众视野。在河南省郑州市,一座集展示、研究、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正以创新的方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其中,一项名为“电梯传统工艺展示技术”的独特设计,成为该中心的一大亮点,不仅提升了参观体验,更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
所谓“电梯传统工艺展示技术”,并非指电梯本身的制造工艺,而是将电梯空间作为动态展示窗口,在乘客上下楼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结合等现代科技手段,集中呈现郑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创意源于对空间利用效率与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度思考。传统的非遗展示多集中于展厅或静态展板,观众需主动驻足观看,而电梯作为人流必经之地,使用频率高、停留时间稳定,恰好为非遗内容的沉浸式传播提供了理想场景。
在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主楼内,共有四部电梯被特别改造为“非遗文化电梯”。每部电梯内部均配备了高清环形显示屏、环绕音响系统以及感应式互动装置。当电梯门关闭启动时,系统自动播放一段约90秒的主题短片,内容涵盖豫剧唱腔、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苌家拳武术套路、黄河泥埙制作技艺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画面采用4K超清拍摄,配以原生态音效与专业解说,使乘客在短短几分钟内即可感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更为巧妙的是,电梯展示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季节、节日或特定主题进行轮换。例如春节期间,电梯会重点展示剪纸艺术、民间社火表演和年画印制过程;端午时节则聚焦于中医药香囊制作与龙舟习俗的文化渊源。这种动态更新机制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新鲜感,也体现了非遗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
此外,“电梯传统工艺展示技术”还融入了互动元素。部分电梯设有触摸屏终端,乘客可选择感兴趣的非遗项目深入了解,如观看完整纪录片、查阅传承人信息、甚至参与线上体验课程预约。对于青少年群体,系统还设计了趣味问答小游戏,答对问题可获得电子版“非遗小达人”证书,极大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这项技术的背后,是多方协作的结果。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对入选展示的非遗项目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代表性;科技公司负责硬件集成与软件开发,实现稳定流畅的播放效果;非遗传承人则亲自参与脚本撰写与影像录制,保证技艺展示的专业水准。正是这种政府引导、科技赋能、传承人参与的三方联动模式,使得“电梯传统工艺展示技术”既具观赏性,又不失文化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自2023年正式运行以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日均接待游客超过2000人次,其中近七成受访者表示,电梯内的非遗展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部分观众甚至因此专程前往相关传承基地实地学习。更有学校将其纳入校外实践课程内容,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并开展主题研讨活动。
从更广的视角看,“电梯传统工艺展示技术”不仅是一项展示手段的创新,更是非遗保护理念的升级。它打破了传统展览的空间局限,将文化渗透进日常动线之中,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同时,它也回应了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注意力碎片化的现实挑战,用短时间、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吸引公众关注,进而激发 deeper 的文化兴趣。
未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地铁站、图书馆、博物馆等人流密集场所,并探索AR增强现实技术的融合应用,让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即可看到虚拟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理念的持续创新,传统工艺将在更多意想不到的空间中焕发新生。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如何让古老技艺不被遗忘,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根脉,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面临的课题。“电梯传统工艺展示技术”给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答案:只要用心设计,哪怕是一段短暂的升降旅程,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