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电梯民俗道具运输技术规范
2025-09-22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民间文艺活动在各地蓬勃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表演艺术在节庆、庙会、展览等场合中频繁亮相,其中以传统民俗道具为核心的表演形式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大型城市或高层建筑中开展此类活动时,如何安全、高效地将民俗道具通过电梯运输,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为此,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组织专家团队编制了《电梯民俗道具运输技术规范》,旨在为民间文艺团体提供科学、可行的操作指导。

该规范的制定基于对河南省内多个地市民间艺术团体调研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民俗道具的材质、体积、重量及结构特点。例如,豫西地区的社火舞龙道具多采用竹木框架与彩绸构成,体积庞大但重量较轻;而豫北地区的抬阁、背阁装置则常涉及金属支架与真人承重结构,整体质量大且重心不稳。这些差异使得在电梯运输过程中必须采取差异化策略,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人员受伤或电梯故障。

一、运输前的评估与准备

规范明确指出,运输前应对民俗道具进行分类登记,并对其尺寸、重量、重心位置及拆解可能性进行全面评估。对于超长、超宽或超重(单件超过500公斤)的道具,应提前联系物业单位确认电梯载重能力、轿厢尺寸及运行状态。建议优先选择货梯进行运输,若使用客梯,则需避开高峰时段,并征得管理方书面同意。

此外,所有参与运输的人员须接受基本培训,了解电梯安全使用常识及应急处理流程。特别是对于含电子元件或灯光系统的现代改良型道具,应做好防震、防潮包装,必要时加装缓冲垫与固定带。

二、装卸与固定操作要求

在进入电梯前,应由专人指挥装卸作业,确保道具平稳移动。规范强调“三点支撑”原则:即在搬运过程中至少保持三个接触点稳定受力,防止倾覆。对于可拆卸道具,提倡模块化运输,分段编号,便于后期组装。

进入轿厢后,道具必须靠壁放置,不得遮挡电梯门感应区域或紧急呼叫按钮。若道具高度接近轿厢顶部,应测量净空距离,预留不少于10厘米的安全间隙。对于重心偏高的装置,如高跷架、彩车模型等,须使用绑带将其与轿厢内壁固定,防止运行中晃动。

三、电梯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规范特别提醒,在电梯运行期间,所有随行人员应站立于安全位置,严禁倚靠轿门或探头观察。电梯启动和停靠时会产生加速度变化,易导致未固定的物体滑移甚至倒塌,因此必须确保全程有人值守监控。

当运输大型组合式道具时,建议安排专人在目的楼层等候接应,确保电梯门开启后能第一时间协助移出设备,减少占用时间。同时,应避免在同一时间段集中运输多批大型道具,以防电梯过热或系统报警。

四、特殊情况应对机制

针对突发状况,如电梯中途停运、警报响起或设备卡阻,规范制定了应急预案。首先应立即按下紧急停止按钮,通过五方对讲系统联系维保单位,切勿强行撬门或尝试自行修理。若有人被困,应安抚情绪并及时拨打救援电话。事后需填写《运输异常记录表》,作为后续改进依据。

对于古村落或景区内的老旧电梯,其承载能力和维护水平参差不齐,更应谨慎评估风险。必要时可采用人工吊装、滑道输送等替代方案,杜绝冒险作业。

五、推动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

《电梯民俗道具运输技术规范》不仅是操作指南,更是民间文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尝试。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计划将此规范纳入全省民间艺术团体年度考核内容,并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推动其与既有建筑安全管理条例衔接。

未来,协会还将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民俗道具运输数据库”,收录各类典型道具参数与运输案例,实现资源共享与智能匹配。同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技术研发,探索轻量化材料应用与智能搬运辅助设备的研发路径。

总之,这一技术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河南民间文艺事业正从经验驱动向标准引领转型。它不仅提升了演出筹备的安全性与效率,更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更多地方借鉴推广,相信民俗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