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旅游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旅游科技创新工程》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先进技术赋能传统景区,提升游客体验、优化管理效率、实现智慧化运营。作为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在多个重点景区试点推进“实景导览技术”应用,其中以电梯景区为代表的智慧旅游项目尤为引人注目。
所谓“电梯景区”,并非指某一个具体景点,而是对郑州部分依山而建、依托垂直交通系统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复合型景区的统称。这些景区往往地形复杂、空间层次丰富,传统的平面导览方式难以满足游客对精准导航与沉浸式体验的需求。为此,郑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多家科技企业,依托《国家旅游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支持,率先在嵩山少林景区、黄河文化公园等代表性区域开展实景导览技术研发与落地应用。
该实景导览系统以5G通信、北斗高精度定位、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为核心技术支撑,构建起一套覆盖“空中—地面—室内”的多维感知网络。当游客进入景区后,只需打开官方小程序或下载专用APP,即可实时获取自身位置信息,并通过手机屏幕看到叠加在真实场景上的虚拟指引标识。例如,在通往少林寺主殿的阶梯旁,游客可通过摄像头扫描周围环境,系统便会自动弹出历史典故讲解、建筑结构解析以及最佳拍照角度推荐等内容,极大增强了游览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针对电梯及垂直交通节点进行了专项优化。在嵩山卢崖瀑布景区,游客乘坐观光电梯穿越峡谷时,轿厢内部配备的智能显示屏会同步播放沿途地质演变、植被分布和文化传说的动态影像。与此同时,外部安装的多组高清摄像头与激光雷达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结合边缘计算技术,确保导览内容与景观变化高度匹配,真正实现“一步一景,景随人动”的交互体验。
此外,实景导览平台还具备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景区运营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动线、停留时长和热点区域,及时调整服务资源配置。例如,在节假日高峰期,系统可自动推送错峰游览建议,并引导人流向次级景点分流,有效缓解拥堵问题。同时,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系统提供语音播报、手语动画、无障碍路径规划等个性化服务,彰显人文关怀。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自实景导览技术投入使用以来,相关景区游客满意度提升了近30%,投诉率显著下降,二次游览意愿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同类山地型景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派出考察团赴郑州学习经验,部分技术模块已被纳入《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修订草案。
当然,任何新兴技术的应用都面临挑战。实景导览系统的持续运维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与网络覆盖,尤其在偏远山区仍存在信号盲区;此外,如何平衡科技介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数字化削弱景区原有的文化韵味,也是未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郑州方面正积极探索“轻量化部署”模式,采用太阳能供电、低功耗传感器和离线缓存机制,力求在保障功能的同时降低环境负荷。
展望未来,随着元宇宙、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不断成熟,实景导览或将迈向更高阶形态——游客不仅能看到虚拟信息叠加,还能与数字角色互动、参与剧情化探险任务,甚至通过VR设备实现“云游”预览。届时,旅游将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移动,而成为一场融合感官、认知与情感的深度体验之旅。
可以预见,在《国家旅游科技创新工程》的持续推动下,郑州将以电梯景区实景导览技术为起点,进一步拓展智慧文旅的应用边界,助力中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也为全球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