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区治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居民结构复杂、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故障频发、维保不及时、责任划分不清等现象屡见不鲜。为破解这一社会治理难题,郑州市积极探索“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项目落地路径,以“郑州电梯社区治理数字系统”为核心抓手,推动社区治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型,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该系统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市重点社区的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通过在电梯内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实时采集运行状态、使用频率、故障报警、困人事件等关键数据,并将信息上传至市级统一的数据中枢。一旦发生异常,系统可自动触发预警机制,第一时间通知物业、维保单位及监管部门,实现“秒级响应”。例如,当电梯门反复开关或出现异响时,AI算法可通过声纹识别判断潜在风险,提前介入排查,避免事故发生。
更进一步的是,该系统打破了传统治理中“信息孤岛”的壁垒,实现了多部门协同联动。住建、市场监管、应急、消防以及街道办等职能部门通过统一平台共享数据资源,形成“一网统管”的治理格局。比如,某小区电梯因长期超负荷运行导致主板损坏,系统不仅记录了维修历史,还结合住户年龄结构、出行高峰时段等社会数据,辅助决策是否需要申请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整体更换。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施策,显著提升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居民参与层面,系统开发了配套的移动端应用,居民可通过小程序查看电梯实时状态、报修进度、维保记录,甚至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打分。同时,系统引入“积分激励”机制,鼓励居民参与隐患上报、安全宣传等活动,增强社区共治意识。一位居住在金水区的老年居民表示:“以前电梯坏了要等好几天,现在手机一点就能看到维修人员在哪,什么时候到,心里踏实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电梯社区治理数字系统并非简单地将技术嵌入传统流程,而是从制度设计层面重构了治理逻辑。系统内置了标准化的处置流程和权责清单,明确物业企业的主体责任、维保单位的技术责任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杜绝推诿扯皮。此外,所有操作留痕、过程可溯,形成了闭环管理机制。监管部门可随时调取任意一台电梯的历史档案,用于考核评估或事故追责,极大增强了治理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在实际运行中,该系统已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试点区域电梯故障率同比下降42%,平均维修响应时间缩短至38分钟,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6%以上。更重要的是,它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郑州样本”。目前,该项目已被纳入全国首批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名录,吸引多个城市前来考察学习。
当然,系统的持续优化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老旧社区电力与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设备稳定运行;个别物业公司对数据开放存在顾虑;低龄老人对智能终端使用不熟练等。对此,郑州市正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并组织志愿者开展数字帮扶行动,确保技术红利惠及每一位居民。
展望未来,郑州电梯社区治理数字系统正在向更广领域拓展。下一步计划整合燃气监测、消防通道监控、电动车入梯识别等功能,打造一体化社区安全智能平台。同时,探索将治理数据反哺城市规划,为新建住宅电梯配置标准、公共服务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说,这一系统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正从“经验治理”迈向“数据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它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以人民为中心,用智能手段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加美好。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郑州的经验无疑为智能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全国城市提供了宝贵的探索路径。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