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住宅小区的电梯更新改造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多个社区相继启动了电梯更换项目,旨在提升居民出行的安全性与便利性。然而,在施工过程中,极端天气频发,给工程进度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成为制约工期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3年以来,新密市经历了多次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持续强降雨、高温酷暑、突发性大风以及冬季寒潮等。这些异常气候条件不仅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也直接影响到材料运输、设备安装和现场作业效率。以某老旧小区电梯更换项目为例,原计划工期为90天,但由于夏季连续暴雨导致地面积水严重,施工通道泥泞不堪,吊装设备无法进场,仅这一项就延误了近两周时间。此外,雨水渗入井道还造成临时支架锈蚀,不得不重新检测和加固,进一步拖慢了整体进度。
进入7月后,高温天气接踵而至。气象数据显示,当月新密市日最高气温多次突破40℃,施工现场地表温度甚至超过50℃。在这种环境下,混凝土凝固速度加快,焊接作业难以保证质量,同时工人易出现中暑症状。为保障安全,施工单位不得不调整作息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作业,每日有效施工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部分关键工序如导轨安装、控制系统调试因此被迫延后,直接影响后续验收节点。
除了夏季的极端气候,秋冬季的寒潮和大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11月中旬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导致气温骤降15℃以上,并伴随6级以上阵风。高空作业面临极大风险,脚手架稳定性下降,起重机械操作受限,多台电梯的外挂部件安装被迫暂停。更为棘手的是,低温环境下润滑油脂黏度增加,电机运行阻力加大,若强行调试可能损坏核心部件,因此技术人员必须等待气温回升后再进行系统联调,这使得原定于12月初完成的竣工目标无法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极端天气不仅影响施工节奏,还增加了成本支出。为应对突发情况,施工单位需额外配备防雨棚、加热设备、应急电源等物资,同时支付因延期产生的管理费用和人工补贴。部分项目因保险理赔流程复杂,未能及时获得补偿,资金压力陡增,间接影响了资源调配能力。
面对频繁的天气干扰,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开始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应对机制。一方面,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天气预警—预案响应”联动机制,提前预判恶劣天气趋势,合理安排工序顺序。例如,在雨季来临前优先完成地下结构和防水处理,避免后期被动。另一方面,推广模块化预制技术,将部分电梯组件在工厂内完成组装,减少现场作业时间和环境依赖。这种“装配式更换”模式已在个别试点项目中取得良好效果,平均缩短现场工期约20%。
与此同时,政府层面也在优化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针对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工期延误,允许施工单位提交证明材料后申请合理顺延,避免因考核压力而盲目赶工。同时加大对施工单位应急预案的审查力度,确保其具备应对极端天气的基本能力和物资储备。
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重塑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电梯作为高层住宅的“生命通道”,其更换工程不仅关乎居民生活质量,更体现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水平。在新密市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单纯依靠传统施工经验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必须引入科学预测、技术创新和协同治理的理念。
未来,随着智慧工地系统的普及,更多项目有望实现全天候监控与智能调度。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风速、降水等数据,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施工计划,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规避天气风险。此外,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和节能设计,也能增强电梯系统本身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
总之,郑州新密电梯更换工程所遭遇的极端天气挑战,既是现实困境,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只有正视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强化全过程风险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安全、高效、惠民”的改造目标,为更多城市的老旧设施更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路径。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