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民生工程。在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许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式住宅楼因缺乏电梯设施,给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带来了极大的出行困难。为此,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少居民发现,施工周期往往与前期承诺存在较大出入,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群众对政府惠民工程的信任。
根据新密市住建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老楼加装电梯项目从申请到竣工验收,理想周期为3至6个月。这一时间安排包括居民意见征集、方案设计、公示审批、资金筹措、施工安装及后期调试等多个环节。相关部门在宣传中也多次强调“高效推进”“简化流程”“力争年内完成一批试点”,让许多居民满怀期待地提交了申请材料。然而,实际情况却远比预期复杂。
以新密市城区某小区为例,该小区共有六栋六层住宅楼,居民多为退休职工。2023年初,经业主代表集体协商并达成一致后,向社区提交了加装电梯的申请。当时街道办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手续齐全的话,最快4个月内可投入使用”。但项目启动后,进展缓慢。首先是设计方案反复修改,因不同住户对电梯位置、采光影响、费用分摊等问题存在分歧,导致方案迟迟未能定稿。其次,审批流程虽已简化,但仍需经过规划、消防、住建等多个部门联合会审,耗时较长。有居民反映,仅等待审批结果就用了近两个月。
进入施工阶段后,问题进一步显现。原计划两个月完成的土建和设备安装工作,实际持续了近四个月。施工方解释称,由于老楼地基条件复杂,地下管线分布不明,开挖基础时多次遇到障碍,不得不临时调整施工方案。此外,部分建材供应不及时,加之夏季多雨天气影响工期,导致进度一再延误。更让居民不满的是,施工期间未设置有效围挡,噪音扰民严重,且工人作息不规律,常常清晨六点就开始作业,引发邻里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项目在宣传阶段承诺“零负担”或“政府补贴全覆盖”,但在实施过程中,居民仍需承担部分费用。例如,该项目最终核算总成本约50万元,政府补贴30万元,剩余20万元由12户业主按楼层比例分摊,平均每户需支付1.5万至2.5万元不等。对于收入有限的老年人而言,这笔支出压力不小。而施工延期意味着他们需要更长时间承受不便,心理落差明显增大。
面对居民的质疑,相关职能部门回应称,加装电梯涉及多方协调,受制于建筑结构、产权关系、资金落实、施工环境等多种因素,难以完全按照理想化时间表推进。目前新密市已建立“一项目一档案”制度,加强对施工进度的动态监管,并要求施工单位定期向社区和业主代表通报进展。同时,住建部门正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理机制,提升工程透明度和执行效率。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仍有部分小区成功完成了加装任务。例如,新华路街道某小区在2023年下半年完成两部电梯安装,实际用时5个半月,基本接近承诺周期。其成功经验在于:前期充分沟通,形成统一意见;选择资质齐全、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社区全程参与协调,及时解决突发问题。这些案例表明,只要各方协同配合、科学管理,老楼加装电梯完全可以做到高效有序推进。
总体来看,郑州新密老楼加装电梯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工程,但在落地过程中暴露出的“承诺易、兑现难”问题不容忽视。施工周期超出预期,不仅增加了居民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也可能影响后续项目的推广。未来,相关部门应在政策宣传中更加实事求是,避免过度承诺;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过程监督,推动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加装模式,提升整体实施效率。
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倾听居民声音,尊重业主意愿,在技术可行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将“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才能让这项民生工程赢得更多理解与支持,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