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住宅小区数量不断增加,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住户的生活质量。在新密市多个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电梯更新工程被列为重要民生项目之一。然而,在实际推进中,部分小区业主委员会(以下简称“业委会”)反映,电梯更新工期安排不合理、合同条款存在模糊地带等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首先,关于工期安排问题,不少业委会指出,施工方在未充分征求业主意见的情况下,擅自制定施工时间表,导致施工期间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例如,某小区原计划在三个月内完成全部12台电梯的更换工作,但实际执行中频繁出现停工、延期现象,最终耗时近半年仍未全部完工。在此期间,部分楼栋电梯停运,老人、儿童及行动不便者出行极为困难。更有甚者,施工时间多安排在工作日白天,电钻声、切割声持续不断,严重干扰居民休息与居家办公。对此,业委会呼吁相关部门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工期评估机制,并要求施工单位提前公示施工进度表,设立临时沟通渠道,及时回应居民关切。
其次,合同条款审核缺失成为另一个突出问题。在多个小区的电梯更新项目中,业委会发现所签署的合同内容存在表述不清、责任界定模糊的情况。例如,有合同中仅简单写明“按国家相关标准执行”,却未具体列明执行的是哪一部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又如,对于质保期限、售后服务响应时间、故障维修承诺等关键条款,有的合同仅以“按厂家规定”一笔带过,缺乏量化指标和违约责任约束。一旦后期出现质量问题或服务不到位,业主维权将面临法律依据不足的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合同由开发商或物业公司代为签署,业委会和广大业主并未参与谈判过程,知情权与决策权被架空。这不仅违反了《物业管理条例》中关于重大事项需经业主大会决定的基本原则,也削弱了业委会作为业主代表应有的监督职能。一位资深业委会成员表示:“我们不是反对更新电梯,而是希望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每一份合同都经得起推敲。”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专家建议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强化前期规划与沟通机制。在项目启动前,应组织由业委会、物业、施工方及技术专家参与的联席会议,共同商定施工方案与工期安排。同时,通过公告栏、微信群、线上投票等方式广泛征求业主意见,确保多数人利益得到尊重。
第二,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合同审查。鉴于普通业主对建设工程合同的专业性了解有限,建议聘请具有资质的法律顾问或工程咨询公司对合同文本进行全面审核,重点核查技术标准、工期节点、付款方式、违约责任、验收程序等内容是否完整合规。必要时可要求施工方提供详细的技术参数说明和服务承诺清单,杜绝“模糊条款”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三,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督体系。项目实施期间,业委会应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定期巡查施工现场,记录施工进度与质量情况,并向全体业主发布阶段性报告。对于擅自变更设计、拖延工期、降低材料标准等行为,应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如建立施工进度公示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提升透明度。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明确电梯更新项目的审批流程与责任主体,推动形成标准化合同模板,指导各小区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对于涉及财政补贴的项目,更要严格资金使用审计,防止“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发生。
总之,电梯更新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不能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而应注重过程的规范性与结果的可持续性。业委会作为连接业主与外部单位的重要桥梁,理应在项目全周期中发挥更大作用。唯有各方协同配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旧梯换新颜,民心更安稳”的美好愿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