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其中,电梯更新作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备受关注。然而,在这一惠民工程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现:在电梯更新施工期间,如何妥善照顾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这不仅关乎民生细节,更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温度与文明程度。
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县级市,近年来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加装和更换电梯工作。许多原本没有电梯或电梯老化严重的居民楼迎来了崭新的垂直交通设施。然而,施工周期通常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在此期间原有电梯停用,居民上下楼只能依赖楼梯。对于普通居民而言,这或许只是生活中的短暂不便;但对于肢体残疾、视力障碍、使用轮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意味着日常出行的彻底中断。
家住新密市青屏街某小区的李女士是一位下肢瘫痪患者,长期依靠轮椅出行。她所在的单元楼正在进行旧梯拆除与新梯安装。施工开始后,她一度被困家中,买菜、就医、理发等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实现。“每次要出门,都得靠邻居帮忙抬轮椅上下楼,既危险又尴尬。”李女士无奈地表示。类似的情况在多个正在施工的小区中并不少见。一些残障人士因无法外出而减少了社交活动,心理健康也受到一定影响。
面对这一现实困境,社区、物业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显得尤为重要。部分社区已开始尝试建立“临时帮扶机制”,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为残疾居民送餐、代购生活用品,并协助其外出就医。例如,新华路街道办联合残联发起“爱心护行”志愿服务项目,招募青年志愿者组成帮扶小组,实行“一对一”结对服务。这种人性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殊群体的生活压力。
与此同时,也有居民呼吁政府在电梯更新规划阶段就应提前介入,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无障碍保障方案。有专家指出,施工前应开展住户摸排,登记辖区内残障人士、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信息,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过渡期安置计划。例如,可协调附近公共设施(如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提供临时住宿;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临时斜坡、便携式爬楼机等辅助设备,帮助轮椅使用者短距离通行。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先进城市已在实践中探索出可行经验。比如郑州某区在电梯改造期间引入“移动爬楼机器人”服务,由专业人员操作设备将行动不便者安全运送至地面或指定楼层,极大提升了出行效率与安全性。虽然此类设备成本较高,但在重点区域试点推广仍具现实意义。新密市若能借鉴此类创新做法,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优化,或将有效填补当前服务空白。
此外,信息公开与沟通渠道的畅通也不容忽视。不少残疾居民反映,他们往往在电梯停运前才得知消息,缺乏足够时间做准备。因此,相关部门应在施工前通过公告栏、微信群、电话通知等多种方式,提前向全体居民特别是特殊群体通报工期安排及应对措施,并设立专门咨询热线,及时回应诉求。
从长远来看,电梯更新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体现。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不仅要让大多数人受益,更要关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少数群体。残疾人士的基本出行权不应因一项惠民工程而被暂时剥夺。只有将他们的需求纳入政策设计的起点,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与包容。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吁将“无障碍施工”纳入老旧小区改造的标准流程。未来,希望新密市能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机制,让每一场变革都带着温度前行。毕竟,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需要帮助的人。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