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居民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在新密市多个社区中,电梯更新工程作为提升居住安全与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正逐步推进。然而,对于部分长期依赖电梯出行的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和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人群而言,施工期间的出行不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妥善安排康复训练,确保居民特别是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不因工程而受到严重影响,已成为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协调中的关键课题。
电梯更新通常需要封闭楼道或停用现有设备,施工周期从数周到数月不等。在此期间,行动不便的居民面临上下楼困难,尤其是一些术后康复、慢性病治疗或神经功能恢复阶段的患者,日常前往医院、康复中心或社区卫生站进行理疗和锻炼变得异常艰难。部分居民反映,原本规律的康复计划被迫中断,不仅影响身体恢复进程,也增加了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新密市相关职能部门迅速响应,联合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医疗机构及施工单位,共同制定“电梯更新期间康复训练支持方案”。该方案以“以人为本、精准服务”为核心,力求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居民的健康权益。
首先,社区组织开展了全面摸底排查,对辖区内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居民进行登记建档,包括其康复类型、频率、所需器械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评估。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社区能够精准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据此提供个性化支持。例如,针对每周需前往市级医院进行三次物理治疗的居民,社区协调公交公司开通临时接驳专线,在特定时段提供点对点接送服务,确保他们能按时抵达医疗机构。
其次,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拓展就近康复服务空间。部分社区将原有的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成临时康复训练点,配备基础理疗设备如助行器、拉力带、平衡垫等,并邀请专业康复师定期驻点指导。同时,与本地三甲医院康复科合作,开展“移动康复车”服务,每周定时进入不同小区,为行动受限的居民提供上门评估与训练。这种“送康上门”的模式有效缓解了居民外出难的问题,也增强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此外,针对短期无法外出的居民,社区还推出了“居家康复支持包”,内含图文并茂的康复操指南、视频教学二维码、简易训练器材以及心理疏导热线卡片。志愿者团队通过电话随访或入户探访,协助居民正确使用材料,并监督训练进度。一些社区还引入智能手环监测系统,实时跟踪使用者的心率、步态和活动量,数据同步至家庭医生平台,实现远程健康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单位也在配合方面展现出高度责任感。在制定施工计划时,优先考虑居民楼的使用特点,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在居民集中出行时段进行高噪音作业。同时,在楼体外搭建临时无障碍通道或设置便携式爬楼机,供有需要的居民预约使用。部分项目还设立“便民服务岗”,由专人协助老人和康复患者搬运物品、联系接送车辆,切实减轻其生活负担。
当然,政策的落地离不开居民的理解与参与。社区通过公告栏、微信群、居民议事会等多种渠道,及时通报施工进展与康复支持措施,鼓励居民提出建议与反馈。许多康复者家属表示,虽然短期内出行略有不便,但看到政府和社会多方联动的努力,感到安心与感激。
总体来看,新密市在推进电梯更新工程的过程中,始终将居民的实际需求放在首位,特别是在康复训练安排上展现出精细化治理的能力。这不仅是基础设施升级的过程,更是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的体现。未来,随着更多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实施,此类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推动形成“工程不停步、服务不断档”的良性机制,真正实现城市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同步提升。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