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电梯更新已成为许多居民区的重要民生工程。然而,在新密市部分小区推进电梯更换的过程中,居民们普遍关注一个现实问题:在电梯停用期间,如何保障老年人、残障人士及病患群体的基本医疗护理需求?这一问题不仅关乎施工效率,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电梯作为高层住宅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对行动不便者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不少老人患有慢性疾病,需定期前往医院复诊、透析或接受康复治疗。一旦电梯停运,上下楼成为巨大挑战。有居民反映:“我家住在七楼,父母年近八旬,腿脚不便,每次下楼都要人搀扶。如果电梯一停就是一个月,看病怎么办?”类似的声音在多个正在实施电梯更新的小区中频繁出现,反映出居民对医疗服务连续性的深切担忧。
为回应群众关切,新密市相关部门已着手制定配套措施,力求在工程推进与民生保障之间取得平衡。据市住建局介绍,电梯更新项目将采取“分批施工、错峰作业”的方式,避免整栋楼同时断电停梯。对于确实需要全面停梯的楼栋,将提前15天发布公告,并设立临时应急通道。部分小区试点加装外部临时爬楼机或协调社区志愿者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协助特殊人群出行。
与此同时,卫健部门也积极介入,联合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电梯施工期医疗护航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三项举措:一是建立重点人群台账,由社区网格员摸排辖区内高龄、重病、术后康复等需频繁就医的居民信息,纳入动态管理;二是开通“绿色转运通道”,协调辖区医院派车接送急需就诊的患者,尤其是进行血液透析、放化疗等不能中断治疗的病人;三是推广家庭医生上门服务,针对慢性病患者开展血压监测、药物调整、健康指导等基础诊疗,减少其外出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社区还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保障。例如,某小区与本地公益组织合作,招募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组成“爱心担架队”,在施工高峰期轮流值班,帮助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搬运物品、协助就医。另有社区尝试借用智能设备,如便携式远程问诊终端,让居民在家就能与医生视频沟通,实现“线上问诊+线下送药”闭环服务,极大缓解了出行压力。
尽管已有诸多应对措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挑战。首先是资源调配不均的问题,部分偏远小区缺乏足够的医疗车辆和专业人员支持;其次是信息传达不到位,个别老年居民未能及时获知帮扶政策,导致错过申请时机;此外,施工周期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安排难度——原计划两周完成的工程可能因天气、材料供应等原因延长至一个月以上,打乱原有护理节奏。
对此,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机制。一方面,政府应牵头建立跨部门联动平台,整合住建、卫健、民政、交通等多方资源,形成统一调度体系;另一方面,鼓励社区提前组织模拟演练,测试紧急转运流程的有效性。同时,可通过手机短信、社区公告栏、楼道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确保每位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了解并享受到相关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电梯更新带来的不仅是硬件升级,也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契机。通过直面居民最关心的“小事”,政府部门得以深入倾听民意、优化服务模式。有社区负责人表示:“这次施工让我们意识到,基础设施改造不能只看‘钢筋水泥’,更要关注‘人心温度’。”
总而言之,电梯更新是改善居住条件的必要之举,但绝不能以牺牲特定群体的基本权益为代价。只有将医疗护理安排前置考虑、精细部署,才能真正实现“为民改造”的初衷。未来,随着更多智慧化、人性化的服务手段落地,相信新密市的老百姓不仅能坐上更安全的新电梯,也能感受到更有温度的城市管理。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