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日益凸显。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县级市之一,在推进城市更新和民生改善方面持续发力。其中,老旧住宅电梯的更新改造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许多建成于上世纪末的居民楼,因电梯设备陈旧、故障频发,严重影响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的日常生活。为此,新密市政府启动了“老旧小区电梯更新工程”,旨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出行安全。然而,电梯更新并非简单的设备更换,其背后涉及复杂的施工周期安排与住户特殊工作时间的协调问题,亟需科学规划与人性化管理。
电梯更新工程通常包括拆除旧电梯、井道改造、新电梯安装、调试及验收等多个环节。根据项目规模和建筑结构差异,整个施工周期一般需要45至90天不等。在新密市的实际操作中,多数小区采用分批次施工模式,以减少对整栋楼居民的集中影响。例如,一栋24层的住宅楼通常分为两组进行施工,每组12层,交替作业,确保至少有一部电梯可临时使用。尽管如此,施工期间仍不可避免地带来噪音、粉尘以及短暂停运等问题,尤其对上班族、居家办公人员以及有特殊作息需求的居民构成一定困扰。
值得注意的是,新密市部分居民从事夜班工作、医疗行业或自由职业,作息时间与常规朝九晚五群体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某小区一位护士因值夜班,白天需补眠,而施工常在上午8点开始,电钻与切割声穿透墙体,严重影响其休息质量。另一位自由撰稿人则依赖安静环境进行创作,施工噪音导致其工作效率大幅下降。此外,还有部分老年居民患有慢性疾病,对环境变化敏感,长期施工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
为应对上述问题,新密市住建局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及施工单位,探索建立“施工时间协商机制”。在项目启动前,组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并根据住户实际作息情况制定弹性施工方案。例如,针对有夜班人员的楼栋,将主要噪音作业调整至下午2点至6点之间,避开清晨与深夜;对于有高龄或病患住户的单元,则缩短每日施工时长,优先安排低噪音工序。同时,施工单位被要求配备隔音围挡和降尘设备,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外界的影响。
信息透明也是协调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各小区均建立了“电梯更新微信群”,由项目经理、物业负责人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实时发布施工进度、次日作业内容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若遇突发情况如设备延迟到货或天气原因导致工期延长,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居民,避免误解与矛盾升级。此外,部分社区还设立了“居民诉求登记表”,收集个性化需求,如孕妇家庭希望避开早高峰施工、学生家庭申请考试期间暂停作业等,相关部门逐一评估并尽可能满足。
在制度保障方面,新密市出台了《既有住宅电梯更新施工管理指引》,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在开工前提交详细的施工计划与居民沟通方案,并将“居民满意度”纳入工程验收考核指标。对于积极配合、妥善处理居民诉求的企业,给予信用加分和后续项目优先推荐;反之,则予以通报批评或限制参与政府项目。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施工方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当然,协调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在个别小区,仍存在少数住户因个人利益未被完全满足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阻挠施工。对此,社区网格员和调解员主动介入,通过上门沟通、心理疏导等方式化解矛盾。同时,政府也通过宣传栏、公众号推送典型案例,增强居民对电梯更新必要性的理解,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总体来看,新密市在推进电梯更新过程中,不仅注重工程技术的落实,更强调人文关怀与社会协同。通过科学规划施工周期、灵活调整作业时间、建立畅通沟通渠道,实现了基础设施升级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双赢。未来,随着更多老旧小区纳入改造范围,此类经验或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密模式”,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有益借鉴。电梯虽小,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日常出行与幸福期盼。唯有在细节处用心,在协调中求进,城市更新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温暖。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