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长,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使用频率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然而,伴随而来的是电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暴露出在电梯生产、安装、使用、维保及监管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河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高度重视电梯安全治理工作,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系统性、针对性强的治理方案,全面提升电梯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省安委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将电梯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市场监管、住建、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执法协同。特别是对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电梯,实行重点监管,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同时,严格落实电梯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督促物业公司、电梯维保单位依法依规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定期开展自查自纠。
其次,完善法规制度,推动电梯安全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河南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条例》为基础,出台《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电梯生产、安装、改造、使用、维护保养、检验检测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针对老旧电梯问题,制定专项评估和更新改造计划,明确资金筹措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补贴、业主集资、维修基金等方式推进电梯升级改造。对使用年限超过15年或故障频发的电梯,强制开展安全评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一律停用整改,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加强科技赋能,提升电梯智慧监管能力。省安委会推动“互联网+电梯安全”建设,全面推广电梯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预警和应急响应。目前,全省已有超过80%的在用电梯接入省级智慧监管平台,能够自动采集运行数据、识别异常行为,并在困人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通知维保单位和救援机构,显著缩短救援时间。同时,推行电梯维保电子记录制度,杜绝虚假维保、漏保现象,提升维保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第四,严格执法监督,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开展电梯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无证维保、超期未检、使用报废零部件、应急装置失效等突出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并向社会公开曝光。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检查电梯使用单位1.2万家,发现并整改隐患3800余项,立案查处违法行为260起,有效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注重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省安委会联合教育、社区、媒体等多方力量,广泛开展电梯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公益视频、组织应急演练等形式,普及安全乘梯常识和被困自救方法。特别是在中小学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同时,设立全省统一的电梯应急救援电话“96333”,实现快速接警、科学调度、高效处置,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最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电梯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将电梯安全治理纳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推动建立电梯安全保险制度,鼓励使用单位投保电梯安全责任险,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担和社会救助功能。同时,支持电梯行业协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推动维保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如无机房电梯、永磁同步曳引机、智能控制系统等,加强技术评估和推广应用指导,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总之,河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通过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正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电梯安全治理体系。未来,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深化治理成效,努力打造安全、可靠、智能的电梯使用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