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早期建成的基础设施已逐渐老化,存在运行效率低、安全隐患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的政策举措,旨在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与投资,推动老旧设施提质升级,增强基础设施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首先,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以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信息网络等关键领域为重点,全面梳理现有设施的运行状况,制定分阶段、分类别的更新改造计划。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鼓励对服役年限较长的线路进行信号系统升级和车辆更换;在供水管网领域,推动老旧管道的更换和漏损控制技术的应用,以降低水资源浪费。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延长设施使用寿命,更能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其次,政策强调“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原则。基础设施更新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的问题。为此,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在编制更新改造方案时,必须加强跨部门协调,将基础设施更新与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效衔接。同时,鼓励采用“片区化”“一体化”改造模式,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可同步推进道路修缮、雨污分流、燃气入户、充电桩安装等多项工程,实现资源整合与效益最大化。
在资金保障方面,政策提出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投入大、周期长,单纯依靠财政资金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国家发改委支持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对于具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如城市停车设施、智慧路灯等,可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径,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此外,政策还强调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技术创新也被列为政策推进的重要支撑。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正深刻改变基础设施的运行方式。国家发改委鼓励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广泛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传统设施向“智慧化”转型。例如,在城市排水系统中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可实时预警内涝风险;在电网改造中引入智能调度系统,有助于提升供电可靠性与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科技赋能,不仅能够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还能为未来城市治理提供数据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还特别关注“绿色低碳”导向。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基础设施更新必须兼顾节能减排要求。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在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优先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在公共建筑改造中加装光伏屋顶,在供热系统中推广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群众参与”和“民生导向”。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其更新效果最终要由老百姓来评判。因此,国家发改委强调在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等环节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特别是涉及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民生敏感区域时,更要做到公开透明、尊重民意。同时,要合理安排施工时序,尽量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综上所述,国家发改委推出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政策,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它不仅回应了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国基础设施体系将更加安全、高效、智能和绿色,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