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及公共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与配套设施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规范电梯配套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郑州市城乡建设局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了《郑州市城乡建设局电梯配套设施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旨在全面提升全市电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
《规范》明确指出,电梯配套设施建设应遵循“安全第一、功能完善、节能环保、智能高效”的基本原则。在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项目中,电梯井道、机房、底坑、通道、通风系统、供电系统等配套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确保整体协调性与系统完整性。对于既有建筑加装电梯项目,《规范》也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审批流程,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兼顾居民出行便利与结构安全。
在电梯井道设计方面,《规范》要求井道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墙体材料应满足防火、隔音和防潮要求。井道内部净尺寸需符合国家标准,预留合理的安装与维护空间。同时,井道顶部应设置通风装置,防止设备过热;底部则需配备有效的排水系统,避免积水对电梯运行造成影响。对于高层建筑,还应考虑风压变化对电梯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必要时增设减震和抗摆装置。
机房作为电梯控制系统的核心区域,《规范》对其环境条件提出了严格要求。机房应设置独立的空调或通风系统,确保室内温度常年维持在5℃至40℃之间,湿度控制在85%以下。地面应做防滑、防静电处理,并配备专用接地装置。此外,机房内不得堆放杂物,应保持整洁有序,便于日常巡检与应急操作。对于无机房电梯,《规范》同样明确了控制柜、驱动主机等关键部件的安装位置与防护措施,确保检修通道畅通、操作安全。
供电系统是保障电梯稳定运行的基础。《规范》要求电梯电源必须采用双回路供电或配置不间断电源(UPS)及备用发电机组,特别是一类高层建筑和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实现一级负荷供电。电梯配电箱应独立设置,并加装漏电保护、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装置。同时,所有电气线路应穿管敷设,避免裸露,防止老化或外力损坏引发安全事故。
在消防安全方面,《规范》强调电梯应具备消防联动功能。火灾发生时,电梯应能自动迫降至首层或指定安全楼层,并切断非消防电源,进入消防运行模式。消防电梯前室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应急照明,且前室面积不得小于6平方米,保证救援人员通行顺畅。此外,所有电梯均应配备五方对讲系统,实现轿厢、机房、值班室、监控中心和外部救援单位之间的实时通讯,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智能化建设也是本次《规范》的一大亮点。鼓励新建项目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电梯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测、故障预警和大数据分析。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终端,管理部门可实时掌握电梯使用频率、停梯次数、困人事件等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隐患,推动维保工作由“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转变。同时,支持加装人脸识别、语音提示、无障碍呼叫等功能,提升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乘梯体验。
为确保《规范》落地实施,郑州市城乡建设局将加强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凡未按《规范》要求进行电梯配套设施建设的项目,一律不予通过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同时,建立定期巡查和专项检查机制,对已投入使用但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设施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处理。
总之,郑州市城乡建设局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电梯配套设施建设规范,不仅提升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品质,更为市民安全出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郑州将继续推进电梯设施的标准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发展,努力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