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消费者福祉的重要因素。为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现并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多年监管实践的基础上,启动并实施了“质量提升计划”。这一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举措,旨在通过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管体系、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以及促进全社会质量意识提升,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质量提升计划的核心在于“以质取胜”,强调从源头抓起,贯穿产品设计、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首先,该计划大力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是质量的“硬约束”和“风向标”。通过修订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特别是在食品、药品、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等重点领域,强化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力度,确保产品安全底线不被突破。同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团体标准发展,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标准网络,为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其次,计划高度重视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国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升级各级质检机构的技术装备,提升检测的精准度和覆盖面。特别是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了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增强了对前沿产品的检测评估能力。此外,推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与共享,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互通,提高了监管效率和响应速度。通过“互联网+质检”模式,实现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信息化管理,一旦发现问题产品,可迅速定位源头,实施精准召回,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
在监管机制方面,质量提升计划强调“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科学监管。一方面,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优化审批流程;另一方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增强监管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对质量问题突出的行业和地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同时,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将质量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实施联合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机制,倒逼企业重视质量管理。
企业作为质量提升的主体,计划特别注重激发其内生动力。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如六西格玛、精益生产、卓越绩效模式等。组织“质量标杆企业”评选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质量帮扶,提供免费培训、技术咨询和诊断服务,帮助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整体产业质量水平。
公众参与和质量文化建设也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媒体宣传、公益讲座、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普及质量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质量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共治格局。教育系统也逐步将质量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青少年阶段培养严谨、精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质量提升计划也积极对接国际规则。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机构的活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我国在国际质量领域的话语权。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质量认证、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为中国制造赢得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总体来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导的质量提升计划,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工程。它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领域质量安全隐患得到有效遏制,消费者满意度稳步上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形象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改善。
未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质量提升工作仍需久久为功。应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推动绿色质量、数字质量等新理念落地生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