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近年来在推动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改造这一关键领域,提出了系统化、可操作的指导方案。其中,《老旧小区电梯改造指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和技术参考,旨在解决我国大量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楼因缺乏电梯而带来的居民出行难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许多居住在无电梯多层住宅中的老年人面临“上下楼难”的现实困境。据住建部门统计,全国城镇范围内有超过100万栋四至六层的老旧住宅楼尚未加装电梯,涉及上亿居民的日常出行。尤其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此类问题尤为突出。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联合住建、民政、财政、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制定了《老旧小区电梯改造指南》,为各地推进电梯加装工作提供标准化路径。
该指南首先明确了改造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强调改造工作必须尊重居民意愿,通过充分协商达成共识,避免“一刀切”或强制推行。同时,要求所有加装电梯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现行建筑结构安全、消防规范和特种设备管理规定,确保施工质量和后期运行安全。
在技术层面,指南对电梯选型、井道设计、基础施工、管线迁移等关键环节提供了详细的技术参数和推荐方案。例如,针对不同楼体结构(砖混、框架等),提出了相应的结构加固建议;对于空间受限的小区,推荐采用窄井道、无机房或外挂式电梯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影响。此外,还鼓励使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如人脸识别、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提升电梯使用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资金筹措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一大难点。为此,指南提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机制。一方面,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城市更新专项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等渠道给予适当补贴;另一方面,鼓励居民按照楼层受益差异合理分摊费用,并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如通过“代建租用”“分期付款”等模式降低居民初期投入压力。部分地区已试点“政府补一点、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的共担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实施流程上,指南梳理了从居民申请、意见征集、方案设计、审批备案到施工验收的全流程操作指引。特别强调建立社区协商平台,由街道办、居委会牵头组织业主代表会议,协调低层住户与高层住户的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同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动“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实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电梯注册登记等事项并联办理,大幅压缩项目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还关注到电梯投入使用后的长效管理问题。建议小区成立电梯管理小组或委托专业物业公司负责日常维保,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主体。同时,推动将加装电梯纳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范围,确保后期维护有保障。部分城市已尝试建立电梯保险制度,通过“保险+服务”模式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还通过组织培训、经验交流、示范项目推广等方式,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目前已在全国遴选了一批典型试点小区,总结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专业支撑、社会协同”的成功经验,为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奠定基础。
总体来看,《老旧小区电梯改造指南》不仅是一项技术文件,更体现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的发展理念。它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也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精细化治理。未来,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标准持续优化、社会共识逐步凝聚,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真正实现“老楼加梯,幸福直达”的美好愿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