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然而,电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故障、困人甚至安全事故的风险。如何有效应对电梯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应急管理部积极推进电梯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力求构建科学、高效、协同的应急响应机制。
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快速响应、精准调度、多方联动”。国家应急管理部依托现有的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市场监管、消防救援、医疗急救、物业管理等多部门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电梯应急救援网络。通过统一的应急调度中心,实现对电梯故障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分派,确保一旦发生困人事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救援程序。目前,全国多个重点城市已试点运行“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接入电梯运行数据,能够自动识别异常状态并触发报警,极大提升了响应效率。
在技术支撑方面,国家应急管理部大力推进电梯智能化监管系统的建设。通过安装电梯远程监控装置,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全天候监测,包括门区异常、超速运行、停电停运等多种风险情形。这些数据不仅为日常维护提供依据,更在紧急情况下为救援决策提供关键支持。同时,应急管理部鼓励企业研发智能救援设备,如便携式破拆工具、多功能升降平台等,提升一线救援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缩短救援时间。
制度建设是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急管理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制定并完善了《电梯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电梯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维保企业和救援机构的责任分工。特别是在大型社区、商业综合体、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要求建立“一梯一档”的应急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相关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和逃生路线。此外,应急管理部还推动将电梯安全知识纳入公共安全教育体系,通过社区宣传、校园讲座、媒体传播等方式,提升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同样是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组建专业化的电梯应急救援队伍,强化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救援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和电气知识,还需具备高空作业、心理疏导、医疗急救等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建立跨区域支援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实现力量互补、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应对能力。部分省市已探索“政企合作”模式,由电梯制造企业和维保单位派出技术人员参与应急值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良好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应急管理部注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历年电梯故障数据的分析,识别高发区域、高发时段和常见故障类型,提前部署预防性措施。例如,在老旧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中,优先配备智能监控系统;在高温雨季等特殊气候条件下,加强对电梯机房散热和防水的检查。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机制,使应急管理工作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显著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当然,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地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物业单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国家应急管理部将继续深化部门协作,推动立法完善,加大财政投入,推广先进经验,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建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电梯应急救援体系。
总之,电梯虽小,关乎民生大事。国家应急管理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仅是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随着制度不断完善、技术持续进步、社会广泛参与,我国电梯安全防线必将更加牢固,人民群众的出行也将更加安心、便捷。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