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医疗设备与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医用电梯作为医院垂直交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可靠性与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编制并发布了《中国医院协会医用电梯技术规范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旨在系统规范医用电梯的设计、选型、安装、使用与维护,推动医院电梯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白皮书立足于我国医院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全面梳理了医用电梯在医疗环境中的特殊性。与普通民用电梯不同,医用电梯承担着运送危重病人、急救设备、手术器械以及大量医护人员和探视人员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急诊、ICU、手术室等关键区域,电梯的响应速度、承载能力、平稳性及应急功能尤为关键。因此,白皮书明确提出,医用电梯应具备更高的安全等级、更强的负载能力、更优的运行稳定性,并优先采用医用专用电梯型号,避免使用普通客梯替代。
在技术规范方面,白皮书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规定。首先是设计与选型环节,建议医院在建筑设计初期即纳入电梯专项规划,综合考虑科室布局、人流量、病床运输路径等因素,合理配置电梯数量与类型。例如,住院楼应设置独立的病床电梯,且轿厢尺寸需满足担架车直进直出的要求;手术中心附近宜配置高频率、低延误的专用电梯;放射科、检验科等设备密集区则应考虑货梯或医梯兼顾物资运输功能。
其次,在电梯性能参数上,白皮书对载重量、运行速度、停站精度、噪音控制、通风系统等提出了明确指标。例如,病床电梯额定载重不应低于1600公斤,轿厢内部净尺寸不小于1.5米×2.4米,确保担架车可无障碍通行;运行过程中加速度和减速度应控制在舒适范围内,避免对危重病人造成二次伤害;同时要求电梯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防止对周边精密医疗设备产生干扰。
安全管理是白皮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文件强调,医用电梯必须配备完善的监控系统和应急保障机制。所有电梯应接入医院中央监控平台,实现24小时运行状态监测,并具备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紧急报警等功能。一旦发生困人、故障或电力中断等情况,系统应能自动触发报警,并联动后勤、保卫、临床科室快速响应。此外,电梯应配置双电源切换装置或备用电源,确保在断电情况下仍可完成一次完整运行,将乘客安全送达最近楼层。
在运维管理方面,白皮书倡导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医院应制定电梯日常巡检、定期保养、年度检测等制度,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维保单位进行服务,并保留完整的维保记录。同时,建议医院设立电梯安全管理责任人,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对于老旧电梯,应开展安全评估,及时进行更新改造,杜绝“带病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白皮书还前瞻性地引入了智能化与绿色化理念。鼓励医院采用智能派梯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物联网感知等技术优化乘梯流程,减少等待时间;推广能量回馈装置,降低电梯运行能耗;探索电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楼宇自控系统(BAS)的集成应用,实现数据互通与智能调度。
《中国医院协会医用电梯技术规范白皮书》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在医用电梯领域系统性技术指导文件的空白,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技术依据。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医院基础设施的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也为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未来,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深入推进,医用电梯将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节点。
可以预见,在白皮书的指导下,我国医院电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将迎来全面提升。各医疗机构应以此为契机,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推动医用电梯从“可用”向“好用、安全、智能”转变,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目标,为构建高质量医疗环境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