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与人文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提升游客体验、保障出行安全、推动无障碍旅游建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景区中,电梯(含自动扶梯、垂直升降梯、斜行电梯等)已成为连接景点、便利通行的重要设施。为此,河南省文化旅游厅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本省实际,制定并发布了《河南省文化旅游厅景区电梯建设规范》,旨在科学指导全省旅游景区电梯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
一、总体原则与适用范围
该规范适用于河南省内所有对外开放的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内新建、改建或扩建的电梯工程。其核心原则包括安全性、协调性、环保性与可持续性。电梯建设必须与景区整体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同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通行需求,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此外,电梯的设计应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便利”的理念,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选址与规划要求
景区电梯的选址需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评估,重点考虑地形高差、游客流量、紧急疏散能力及生态保护红线等因素。原则上,电梯应设置在游客主干道或核心游览区域,避免穿越生态敏感区或历史文化保护区。对于涉及文物保护单位或自然保护区的项目,须依法履行审批程序,并取得相关部门的书面许可。
规划阶段应开展客流模拟分析,合理确定电梯的数量、类型和运载能力。例如,在登山步道陡峭段可设置斜行电梯或缆车式电梯;在大型文化遗址入口处宜采用垂直升降梯配合自动扶梯组合方式,以提高通行效率。
三、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
电梯建设必须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法》《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优先选用节能型、低噪音、智能化控制系统设备。所有电梯均需具备防滑、防雨、防雷、防火等功能,室外电梯还需加装抗风雪结构和保温措施。
在运行安全方面,规范明确要求:每部电梯必须配备紧急报警装置、视频监控系统、自动平层功能和备用电源系统;定期进行第三方检测和维护保养,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和应急预案。特别是在节假日或高峰期,景区应安排专人值守,实施限流疏导,防止超载运行。
四、景观融合与环境保护
为避免“城市化”设施对景区原真性的破坏,电梯的外观设计应融入当地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鼓励使用仿木、仿石材质,控制色彩亮度,降低视觉突兀感。井道、机房等附属结构宜隐蔽布置,优先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形式。
施工过程中须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措施,严禁乱挖乱建。施工结束后,应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同时,电梯运行产生的噪声、振动和电磁辐射应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不得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和游客宁静体验。
五、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升级
规范提倡推进“智慧电梯”建设,鼓励景区接入全省文旅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故障预警、远程控制等功能。通过二维码扫码、语音提示、多语种播报等方式,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此外,景区应在电梯出入口设置清晰的导向标识、安全须知和应急联系方式,并配备必要的医疗救助设备。对于外籍游客较多的景区,还应提供英文或其他语言的操作指引。
六、监督与责任机制
河南省文化旅游厅将联合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景区电梯建设与运营的联合检查机制。对未按规范审批、擅自建设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将依法责令整改或关停,并纳入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的扣分项。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设立举报渠道,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
综上所述,《河南省文化旅游厅景区电梯建设规范》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南,更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标准、精细管理,河南正努力打造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化旅游景区体系,让每一位游客在欣赏中原大地壮美风光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人性化、高品质的服务体验。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景区电梯将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更优平衡,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