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人民防空工程作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和使用规范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密集、人口高度集中的郑州市,人防工程不仅承担着战时防护功能,也在平时作为地下停车库、商业空间或应急避难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电梯在人防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如何确保电梯在特殊环境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战时功能性,成为人防建设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为此,郑州市人防办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人防工程电梯特殊规范》,对人防工程中电梯的设计、安装、使用与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该规范明确了人防电梯的定义与适用范围。所谓“人防电梯”,是指设置在防空地下室或兼具人防功能的地下空间内,服务于平战结合用途的垂直运输设备。这类电梯不同于普通民用电梯,必须兼顾平时使用的便利性与战时防护的可靠性。规范要求,凡是在新建、改建或扩建的人防工程中设置电梯,均需按照本规范执行,涵盖住宅小区、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等人防重点区域。
在设计阶段,规范强调电梯井道和机房的防护性能。电梯井道应设置在人防区内部,并采取可靠的密闭措施,防止战时有毒气体、放射性物质或冲击波通过井道渗透至安全区域。井道墙体、底板及顶板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所在人防工程的抗力级别,通常为核6级或常6级以上。同时,电梯机房应独立设置,并配备防爆通风系统和密闭门,确保设备在战时仍能正常运行或快速恢复使用。
其次,电梯设备本身需满足特殊技术要求。规范指出,人防电梯应优先选用具有应急供电能力的型号,确保在外部电源中断时,可通过人防工程内部的备用电源或柴油发电机维持基本运行,至少保障紧急疏散需求。电梯控制系统应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以应对可能的电子战或核爆产生的脉冲效应。此外,电梯轿厢内应设置明显的应急通讯装置,与人防指挥中心实现直连,确保被困人员能够及时求援。
安装环节同样受到严格监管。规范要求电梯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在施工前向人防主管部门报备技术方案。电梯导轨、缆绳、缓冲装置等关键部件的安装精度须符合国家标准,并通过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专项验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梯门与人防密闭门之间应保持合理间距,避免相互干扰,且在战时状态下,电梯应能迅速进入停用或封闭模式,防止成为防护薄弱点。
在使用与维护方面,规范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人防电梯投入使用后,管理单位需建立专门台账,记录运行状态、维修保养及检测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的安全检测,并将结果报送至市人防办备案。日常维护中,重点检查电梯的应急电源切换功能、通讯系统有效性以及井道密封状况。对于老旧电梯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应及时整改或更换,杜绝带病运行。
此外,规范还强化了应急管理要求。各人防工程管理单位须制定电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停电、困人或战时转换等情况,应按照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人员安全和工程整体防护效能不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人防办还推动信息化手段在电梯管理中的应用。鼓励在人防电梯中加装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运行数据实时采集、故障自动报警和远程诊断功能。部分试点项目已接入市级人防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电梯状态的动态监管,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响应速度。
总体来看,《郑州市人防办人防工程电梯特殊规范》的出台,填补了地方在人防设施垂直交通管理方面的制度空白,体现了“平战结合、安全第一”的建设理念。它不仅提升了人防工程的整体防护水平,也为市民在突发事件中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的积累,该规范有望进一步完善,推动人防设施向智能化、标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为构建韧性城市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