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电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装、维护和运行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庞大的电梯保有量和密集的使用场景,电梯行业的劳动安全与职工权益保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郑州市总工会积极推动制定并实施《郑州市总工会电梯行业劳动保护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旨在全面提升电梯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一线职工的合法权益。
《规范》的出台基于对当前电梯行业劳动环境的深入调研。调查显示,电梯安装、维修及保养工作具有高空作业多、作业环境复杂、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高等特点。许多一线工人长期在狭小井道、高温高湿或低温环境中作业,部分企业存在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足、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工时制度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现实困境,《规范》从劳动安全、职业健康、权益保障、技能培训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系统性要求。
在劳动安全方面,《规范》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从事电梯安装、维修、保养等工作的职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滑鞋、安全带、防护手套等,并定期检查更换。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作业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井道作业流程,杜绝盲目施工作业。对于高空、密闭空间等高风险作业,必须实行双人作业制,并配备现场安全监督员,确保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处置。
职业健康管理是《规范》的另一重点内容。考虑到电梯作业人员长期处于噪音、粉尘、振动等不良环境中,《规范》要求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并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进行定期监测。同时,鼓励企业改善作业条件,推广使用低噪音设备、智能检测工具等新技术,减少人工直接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对于确诊患有职业病的职工,企业应依法落实工伤保险待遇,并提供必要的康复支持。
在权益保障方面,《规范》强调企业必须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以任何形式克扣或拖欠。针对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加班现象,《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确需加班的应依法支付加班费或安排调休。此外,《规范》还特别关注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群体的权益,要求用工单位一视同仁,保障其平等享有社会保险、技能培训和工会服务等权利。
为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和安全意识,《规范》提出建立健全电梯行业职工培训体系。企业应定期组织安全技术培训、应急演练和岗位技能考核,确保每位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安全操作知识。郑州市总工会将联合人社部门、行业协会,推动建立区域性电梯技能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帮助职工实现技能升级和职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工匠工作室”等平台,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规范》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郑州市总工会将联合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人社等部门,建立电梯行业劳动保护联合检查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违反劳动保护规定的企业依法依规处理,并通过媒体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同时,工会组织将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在电梯企业中广泛设立劳动保护监督员,畅通职工投诉举报渠道,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还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能。郑州市各级工会将为电梯行业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多元化服务,并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和先进评选,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搭建政企工三方协商平台,推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负责、工会监督、职工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总之,《郑州市总工会电梯行业劳动保护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是新时代工会组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电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为一线职工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也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水平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规范》的深入落实和不断完善,郑州市电梯行业的劳动环境将更加安全、健康、有序,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