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持续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使用频率显著提升。然而,在电梯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能耗、噪声、材料回收以及智能化管理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对电梯环保性能的关注。为此,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和地方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电梯环保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旨在推动电梯行业绿色转型,促进节能减排,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首先,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明确要求新建、改建或扩建公共建筑及住宅项目中的电梯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能效标准,并优先采用节能型电梯产品。根据相关规定,所有新装电梯应达到《电梯能效评价准则》(GB/T 30560)中规定的Ⅱ级及以上能效等级。同时,鼓励使用变频控制、能量回馈系统等先进技术,将电梯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电能有效回收并反馈至电网,从而降低整体能耗。据测算,配备能量回馈装置的电梯相比传统机型可节电20%以上,对于大型写字楼或高层住宅小区具有显著的节能效益。
其次,在电梯选型与安装阶段,生态环境厅强调对环境影响的全过程评估。施工单位须提交包含电梯能耗分析、噪声预测、电磁辐射检测等内容的环评报告,并经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特别是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敏感区域,电梯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必须控制在《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规定的限值以内。例如,在夜间时段,电梯井道及机房周边的等效连续A声级不得超过45分贝,以保障周边居民的正常休息。此外,电梯主机、导轨等部件的安装需采取减振措施,避免因机械振动引发结构传声问题。
在材料使用方面,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倡导绿色制造理念,推动电梯生产企业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提高可回收材料比例。依据《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相关环保指令,电梯中使用的电缆、塑料件、润滑油脂等辅助材料不得含有铅、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及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同时,鼓励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对报废电梯进行规范化拆解,实现钢铁、铜、铝等金属材料的高效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
智能化管理也是此次环保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支持在电梯系统中集成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能耗数据分析功能。通过搭建统一的智慧电梯监管平台,管理部门可实时掌握全省范围内电梯的运行状态、用电情况及维护记录,及时发现高耗能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这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也为后续制定差异化的环保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各项环保要求落实到位,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核查电梯能效标识张贴情况、节能设施运行状况以及维保单位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对未按要求使用节能电梯、擅自停用能量回馈系统或提供虚假环保资料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并纳入企业信用记录。
此外,政府还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和个人选用绿色电梯产品。例如,对于成功申报“绿色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的项目,若其电梯系统整体能效优于国家标准15%以上,可获得一定额度的资金奖励。此类政策有效激发了市场对环保电梯的需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
综上所述,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围绕电梯环保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涵盖了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到报废回收的各个环节,体现了从源头防控到过程管控的系统治理思路。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降低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强度,也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河南有望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覆盖全面、标准先进、监管有力的电梯绿色生态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动力。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