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电梯作为高层建筑和公共机构垂直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及城市内涝风险上升,电梯井道的防水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郑州市水利局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与防洪排涝工作的核心部门,在保障自身办公大楼及其他水利设施建筑安全运行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电梯系统的防水性能,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地质条件及实际运行经验,制定并实施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电梯防水技术规范,为全市公共建筑电梯防水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标准。
首先,该技术规范明确了电梯井道防水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强调从源头控制水患风险。规范要求所有新建或改建项目中的电梯井道必须纳入整体建筑防水体系,尤其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及易积水区域设置的电梯,必须采取多重防护措施。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变化、降雨强度及周边排水系统能力,确保井道结构具备良好的抗渗性和耐久性。
在材料选择方面,规范严格规定了防水材料的技术指标。推荐使用高分子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自粘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以及遇水膨胀止水条等高性能材料。对于地下层电梯井道墙体,要求采用P8及以上抗渗等级的防水混凝土,并在迎水面增设不少于两道柔性防水层。同时,所有穿墙管道、电缆套管等部位必须设置刚柔结合的密封构造,防止因沉降或温差引起的裂缝导致渗漏。
施工工艺是保证防水效果的关键环节。规范对基层处理、涂刷遍数、搭接宽度、保护层设置等工序提出了详细要求。例如,基层必须平整、坚实、无明水,含水率不得超过9%;防水涂层应分层涂刷,每层厚度均匀,总厚度不低于2毫米;卷材铺设时需热熔满粘,搭接宽度不小于100毫米,并进行封边处理。此外,施工过程中须由专业监理单位全程监督,关键节点如底板与侧墙交接处、集水坑周边等薄弱部位需进行重点检查和影像记录,确保施工质量可追溯。
针对既有建筑电梯井道的防水改造,规范也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路径。对于已出现渗漏的井道,应先查明水源性质(如雨水倒灌、地下水渗透或管道漏水),再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常见做法包括外防水补强、内衬防水砂浆、注浆堵漏及增设导排水系统等。特别指出,若井道底部存在长期积水,应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开凿排水沟,连接至建筑集水井,并配备自动启停的潜水泵,实现动态排水。
智能化监测与维护机制也被纳入技术规范的重要内容。建议在电梯井道底部安装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测积水情况,并与楼宇自动化系统联动,一旦水位超过设定阈值,立即触发报警并通知维保人员处置。同时,建立定期巡检制度,每季度对防水层状态、排水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每年汛期前开展专项排查,重点检查屋顶通风口、井道口封堵、地漏通畅性等,提前消除隐患。
此外,规范还强调了多部门协同管理的重要性。电梯防水不仅是建筑专业的职责,更涉及给排水、电气、特种设备等多个领域。郑州市水利局在内部建立了由工程管理、安全监管、物业管理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信息共享,确保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控。
综上所述,郑州市水利局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电梯防水技术规范,不仅提升了本单位建筑设施的安全水平,也为其他行政机关和公共事业单位提供了有益参考。该规范体现了“预防为主、科技支撑、精细管理”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对于应对城市内涝挑战、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电梯防水技术将不断升级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