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河南省在脱贫攻坚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探索创新帮扶机制。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始终将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河南省扶贫办联合住建、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推出了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民生关怀的举措——“贫困地区电梯补贴政策”,旨在解决贫困山区及偏远农村地区高层住宅、卫生院、养老机构等公共建筑中垂直交通不便的问题,切实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基础薄弱,河南省部分偏远山区县市如嵩县、卢氏县、台前县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推进,大量群众从山高路陡的自然村迁入集中安置社区,新建住宅多为多层或小高层建筑。然而,许多安置点并未配备电梯,给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携带重物的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尤其是在冬季雪天或雨季,楼梯湿滑,安全隐患突出。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河南省扶贫办经过深入调研,于2021年启动试点项目,并于2023年正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贫困地区电梯补贴政策。
该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加装电梯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具体而言,对于列入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行政区域,在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乡镇卫生院、敬老院、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加装电梯的项目,省级财政将按照每部电梯造价的60%予以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金额可达30万元。对于居民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情况,政府提供一次性补助5万元,并协调银行提供低息贷款支持。此外,政策还特别向无电梯老旧小区倾斜,优先支持6层及以上且住户中有60岁以上老人或残疾人的楼栋。
为确保政策落地公平高效,河南省扶贫办建立了严格的申报审核机制。项目单位需提交建设方案、资金预算、受益人群名单等材料,经县级扶贫部门初审后报市级复核,最终由省扶贫办会同住建厅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同时,政策强调全过程监管,要求施工单位具备特种设备安装资质,电梯产品必须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并纳入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安装、使用、维保全流程可追溯。
政策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87个脱贫县累计完成电梯加装项目1,236部,惠及群众超过45万人。其中,洛阳市嵩县某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加装12部电梯后,居民上下楼时间平均缩短70%,老年人就医、儿童上学更加便利;信阳市新县一所乡镇卫生院在门诊楼加装电梯后,日均接诊能力提升近三成,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增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该政策还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在推动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电梯+物业”“电梯+养老”等新型服务模式。例如,部分县市将电梯运行维护纳入村级公益岗位范畴,优先聘用脱贫户参与日常管理,既保障了电梯长期安全运行,又创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以建促稳、以管促富”的良性循环。
当然,政策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地区群众对加装电梯存在意见分歧,低楼层住户担心采光、噪音等问题;个别项目因资金配套不到位导致工期延误;还有少数地方出现申报材料不实等违规现象。对此,省扶贫办已出台补充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群众协商机制,推行“一梯一策”定制化方案,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弄虚作假行为严肃追责。
总体来看,河南省扶贫办推出的贫困地区电梯补贴政策,是一项立足民生、精准施策的创新实践。它不仅解决了群众“爬楼难”的现实痛点,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之后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决心与温度。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大,相信更多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群众将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真正实现“下得了楼、出得了门、融得进社会”的美好愿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