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慢性病、老年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医疗保障局(简称“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医保政策改革,不断探索将更多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近期,关于“医用电梯费用是否应纳入医保”的讨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医保局已正式开展相关研究,标志着我国医保制度正朝着更加人性化、公平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医用电梯,通常指医院内部为方便患者特别是行动不便者上下楼而设置的专用电梯,其运行和维护成本由医疗机构承担。目前,这类费用并未列入医保报销目录。然而,在实际就医过程中,许多老年人、术后患者、残障人士等群体在医院内移动困难,依赖电梯完成诊疗流程。尤其在大型三甲医院,门诊楼、住院部、检查科室往往分布在不同楼层,若无电梯辅助,部分患者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就医。因此,有观点认为,医用电梯作为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必要辅助设施,其使用本质上属于医疗行为的一部分,理应获得医保支持。
支持将医用电梯费用纳入医保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医疗服务的整体性来看,现代医疗不仅包括诊断、治疗和用药,还涵盖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的合理便利需求。电梯虽看似是基础设施,但在特定人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医疗功能。例如,对于刚做完手术、需要卧床的患者,或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老年人而言,爬楼梯可能带来生命危险。此时,电梯的使用已超出普通交通范畴,成为保障患者安全和治疗连续性的关键环节。
其次,从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出发,当前医保报销项目多集中于药品、检查和手术等直接医疗支出,而对间接但必要的辅助服务关注不足。这导致部分经济困难患者即便拥有医保,仍因无法承担额外交通或陪护成本而放弃治疗。若能将医用电梯费用纳入医保统筹支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弱势群体的就医负担,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体现医保制度的人文关怀。
此外,技术进步也为这一政策设想提供了可行性基础。目前,多地医院已实现智能化电梯管理系统,可通过医保卡识别患者身份,精准记录电梯使用频次与时间,并与电子病历系统对接。这意味着未来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按需计费、实时结算”,避免资源滥用,确保医保资金高效使用。同时,也可设定报销门槛,如仅对住院患者、65岁以上老人或持残疾证人群开放报销,兼顾政策普惠与财政可持续。
当然,反对意见也值得重视。有专家指出,若将电梯费用纳入医保,可能开启“非直接医疗项目”报销的先例,进而引发其他配套设施(如扶梯、轮椅租赁、导诊服务等)的连锁申请,加大医保基金压力。据统计,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6亿,年支出逾2.8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老龄化加剧带来的长期支付压力。因此,在拓展报销范围时必须审慎评估财政承受能力,防止过度扩张影响制度稳定性。
对此,国家医保局在回应中强调,当前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重点在于厘清“医用电梯”的定义边界、使用场景及其与医疗行为的关联度,不会贸然推进政策落地。下一步拟通过试点城市收集数据,分析电梯使用频率、受益人群结构及成本分摊模式,结合专家论证和社会听证,形成科学决策依据。
可以预见,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此次研究本身已释放出积极信号:我国医保制度正在从“保基本”向“优服务”转型,更加注重患者的全程体验与实际需求。未来,随着智慧医疗和健康管理理念的深入,医保支付或将逐步覆盖更多与健康结果正相关的支持性服务,构建更为立体、包容的医疗保障体系。
总之,医用电梯费用能否纳入医保,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一道关乎公平、效率与人性的公共政策考题。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唯有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决策、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让医保制度真正成为守护全民健康的坚实屏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