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与规范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电梯保有量持续攀升,截至2023年底,全市在用电梯已超过18万台,且每年以约8%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庞大的设备基数和复杂的使用环境,电梯行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郑州市司法局立足职能定位,积极探索构建电梯行业全链条法律服务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首先,郑州市司法局聚焦电梯生产、安装、维保、检验、使用等关键环节,推动建立覆盖全流程的法律服务机制。通过联合市场监管、住建、应急管理等部门,司法局牵头组建“电梯行业法治协作专班”,整合律师、公证、调解、普法等资源,针对电梯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专项行动。该行动重点排查企业在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责任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并出具定制化整改建议书,帮助企业提升合规经营水平。截至目前,已累计为300余家电梯相关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有效预防了多起潜在纠纷。
其次,在电梯维保与使用环节,郑州市司法局注重发挥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的作用。依托全市各街道(乡镇)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司法局组织专业律师团队定期深入住宅小区、写字楼、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开展电梯安全法律宣传和矛盾调处工作。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过程中,因业主意见分歧、资金分摊、产权界定等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频发。对此,司法局创新推出“加梯法律服务直通车”模式,由法律顾问提前介入,协助居民协商制定加装方案、起草协议文本,并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化解争议。2023年全年,共成功调解加梯纠纷276起,调解成功率超过92%,显著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再次,针对电梯事故应急处置和责任认定难题,郑州市司法局强化法律服务与技术监管的协同联动。一方面,推动建立电梯事故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因电梯故障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当事人,第一时间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证据保全和诉讼代理服务;另一方面,支持公证机构开展电梯运行数据存证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电梯维保记录、故障报警日志等关键信息进行固化保存,确保事故发生后责任追溯有据可依。此外,司法局还指导律师协会编制《电梯行业常见法律问题指引》,明确电梯制造单位、物业公司、维保公司等多方主体的法律责任边界,为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提供参考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司法局高度重视电梯行业从业人员的法治素养提升。近年来,连续举办“电梯行业法治大讲堂”系列培训活动,邀请法学专家、法官、资深律师围绕《民法典》《特种设备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专题授课,累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维保技术人员逾万人次。同时,推动将电梯安全法律知识纳入物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增强一线工作人员的依法履职意识。
展望未来,郑州市司法局将继续深化电梯行业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电梯领域“智慧法治”平台,集成在线咨询、合同审查、纠纷预警、案例推送等功能,实现法律服务的精准化、便捷化。同时,计划联合行业协会设立“电梯产业法律服务中心”,打造集法律咨询、合规指导、争议解决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总之,电梯虽小,关乎民生;法治护航,重在长效。郑州市司法局以系统思维推进电梯行业法律服务创新,不仅有效防范了行业风险,更在细微之处彰显了法治温度。随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郑州正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法治护航的电梯治理新格局,为人民群众“上上下下”的安全出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