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然而,伴随电梯普及而来的是一系列治安隐患问题,如电梯内盗窃、骚扰、破坏设备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为切实加强电梯区域的治安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河南省公安厅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了《电梯治安防范要求》,从制度建设、技术防控、责任落实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措施。
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河南省公安厅明确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物业管理等部门,建立电梯治安联防联控机制。各相关部门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电梯治安动态,分析风险隐患,制定应对预案。同时,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健全电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电梯巡查、监控值守、应急处置等岗位职责,确保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对于新建住宅小区和公共场所,必须将电梯治安防范纳入整体安防设计,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其次,在技术防控方面,河南省公安厅强调科技赋能,推动“智慧安防”在电梯场景中的深度应用。要求所有住宅小区、写字楼、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轿厢内必须安装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并确保监控画面清晰、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监控系统应接入小区或单位的安防中心,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实现与公安“雪亮工程”平台联网,实现远程实时监管和异常行为自动识别。此外,鼓励推广智能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语音报警等,对长时间滞留、暴力破坏、异常聚集等可疑行为进行自动预警,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第三,在人员管理和日常巡查方面,文件明确物业安保人员须加强对电梯区域的日常巡逻,特别是在夜间、清晨等治安薄弱时段,增加巡查频次。巡逻内容包括检查电梯运行状态、监控设备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张贴非法广告或涂鸦等现象。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异常情况,应立即上报并采取必要措施。同时,要求物业公司定期组织安保人员开展电梯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升应对电梯困人、设备故障、治安案件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针对电梯内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河南省公安厅特别提出要强化打击震慑。公安机关将加大对电梯内偷拍、猥亵、故意损毁设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从严惩处。对于多次发生治安问题的小区或单位,将实行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同时,鼓励群众通过110报警电话、“河南警民通”APP等渠道举报电梯内的违法行为,形成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此外,宣传教育也是电梯治安防范的重要环节。河南省公安厅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联合社区、物业广泛开展电梯安全普法宣传,通过张贴警示标语、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电梯使用规范、自我保护常识和报警求助方式。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要重点讲解如何识别可疑行为、如何正确使用紧急报警装置等实用知识,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电梯治安防范要求》还特别关注老旧小区和保障性住房的电梯安全管理问题。针对这些区域普遍存在的监控缺失、维护不力、管理松散等短板,公安部门将联合财政、住建等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推动加装监控设备、升级报警系统、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切实消除治安盲区。
总体来看,河南省公安厅出台的电梯治安防范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平安河南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度完善、科技支撑、责任压实和全民参与,有望从根本上改善电梯区域的治安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乘梯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安全与安心。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持续推进和落地见效,电梯这一“垂直通道”将不仅更加便捷高效,也将成为城市安全网络中的坚实一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