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使用频率日益提高。然而,电梯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火灾等突发事件中,如何科学、高效地实施消防救援,已成为公共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消防协会组织专家团队编制并发布了《电梯消防救援技术指南》,旨在规范电梯火灾应急处置流程,提升消防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该《指南》立足于我国电梯使用现状和消防救援实际需求,系统梳理了电梯火灾事故的特点与风险点,明确了从接警调度到现场处置的全流程技术要求。首先,《指南》强调了信息获取的重要性。在接到涉及电梯的火警后,指挥中心应第一时间调取建筑物的消防档案,掌握电梯品牌、型号、控制系统类型、停靠楼层以及是否具备消防电梯功能等关键信息。同时,应迅速联系物业或维保单位,获取电梯实时状态,判断是否有人员被困及可能的起火位置,为后续救援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在救援力量部署方面,《指南》提出应根据建筑结构和火情发展态势,合理配置救援力量。对于设有消防电梯的建筑,必须优先确保消防电梯的供电与控制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严禁非授权人员擅自使用。对于普通乘客电梯,在确认无火灾蔓延风险且电力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谨慎用于运送轻型装备或转移行动不便人员,但严禁用于消防员登高作战。这一规定有效避免了因误用电梯而导致的二次事故。
针对常见的电梯井道起火、轿厢内起火及人员被困等情况,《指南》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处置方案。例如,当电梯井道发生火灾时,应立即切断主电源,防止火势沿电缆蔓延,并利用建筑固定消防设施向井道内喷水降温;若轿厢内发生火灾且门无法开启,消防人员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破拆工具快速打开轿厢门,并配合排烟设备降低烟气浓度。对于人员被困情况,《指南》特别指出,除常规的机房盘车救援外,还可采用液压扩张器、多功能剪切钳等特种器材实施紧急开门,必要时可通过邻近楼层破拆井道壁进行横向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高度重视多部门协同作战机制的建立。它明确要求消防救援机构应与市场监管、住建、物业管理及电梯维保单位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演练和技术培训。特别是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制定专项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电梯相关火情,各方能够迅速响应、密切配合。此外,《指南》还鼓励推广应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如电梯运行状态远程监控、烟感报警联动装置等,实现对电梯火灾风险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
在人员培训方面,《指南》提出了分层次、分类别的能力建设要求。基层消防指战员需掌握基本的电梯结构知识和常见故障识别方法,熟悉各类电梯的应急操作程序;攻坚班组则应具备复杂环境下破拆、支撑、绳索救援等综合技能;而指挥员层面则要具备全局研判能力,能够在高压环境下做出科学决策。为此,中国消防协会已着手组织编写配套培训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设立电梯消防救援实训基地。
《电梯消防救援技术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领域的规范化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它不仅为一线消防人员提供了权威的技术依据,也为建筑设计、设备制造和物业管理等相关行业树立了安全标准。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该《指南》还将持续修订完善,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构建更加智慧、高效的电梯消防安全体系。
可以预见,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电梯这一“空中通道”将在保障日常出行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应对突发灾害时值得信赖的生命通道。中国消防协会此举,既是科技赋能应急管理的生动体现,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有力践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