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攀升,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质量。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县级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电梯保有量逐年增长。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需求,提升电梯工程验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新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住建局”)于近期启动了《电梯工程验收规范》的全面修订工作,标志着该市在特种设备管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规范修订的背景,源于近年来电梯安全事故频发以及既有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问题。原有的验收标准制定时间较早,部分内容已无法完全覆盖当前智能化、节能化电梯的技术特征,尤其在物联网监控系统、远程故障诊断、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缺乏明确要求。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上位法规的不断完善,地方性验收标准亟需与国家政策保持同步,确保法律执行的一致性和权威性。
本次修订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科技引领、绿色智能”的基本原则,广泛吸纳了电梯制造企业、检测机构、设计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及行业专家的意见建议,并结合本市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调研。修订后的规范共分为八个章节,涵盖总则、术语定义、基本规定、土建交接检验、设备安装、功能测试、资料审查及验收程序等内容,体系更加完整,逻辑更为严密。
在技术层面,新版规范强化了对电梯井道结构尺寸、底坑防水、机房通风等关键施工环节的量化指标要求,明确了不同载重和速度等级电梯的安装偏差允许范围。例如,针对住宅类电梯,新增了对平层精度±5mm以内、开关门噪声不超过65分贝的具体限值;对于公共场所使用的公共交通型电梯,则提高了耐用性和抗疲劳性能的验收标准,确保高频率使用下的稳定性。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修订版首次将“智慧电梯”相关内容纳入强制验收范畴。所有新建或重大改造项目必须配备具备实时运行数据上传、故障自动报警、视频监控联动等功能的智能监测终端,并接入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此举不仅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也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性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新规范还特别强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规定12层及以上住宅楼、医院、学校、政务大厅等公共建筑必须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无障碍电梯,轿厢内应配备语音报站、盲文按钮、低位操作面板及紧急呼叫装置,确保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出行便利与安全。
在管理机制方面,住建局进一步优化了验收流程,推行“联合验收+信用评价”双轨制。由住建部门牵头,联合市场监管、消防、应急管理等多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实行一次性现场查验,避免重复检查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同时建立电梯施工单位和维保单位的信用档案,对存在弄虚作假、整改不力等行为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限制其参与政府投资项目。
为保障新规落地见效,住建局已组织多场专题培训会,面向全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电梯从业人员开展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下一步还将开发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从申报、受理、现场核查到结果公示的全流程线上办理,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可以预见,随着新修订的《电梯工程验收规范》正式施行,新密市电梯工程建设质量将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上下无忧”的出行体验也将得到切实保障。这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未来,新密市住建局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打造宜居、安全、智慧的城市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