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数量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以及能耗等问题也逐渐引起公众和环保部门的关注。为规范电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原环保厅)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发布了《河南省环保厅电梯环评审批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加强对电梯项目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指南》明确指出,电梯建设项目需根据其规模、用途及所处环境敏感程度,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场所安装电梯的工程,若涉及环境敏感区或可能对周边居民产生明显噪声、振动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而对于大型综合体、超高层建筑中集中安装多部电梯的项目,则需编制更为详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这一分级管理制度既体现了环保审批的科学性,又兼顾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在评价内容方面,《指南》要求重点评估电梯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噪声主要来源于电梯曳引机、导轨摩擦、轿厢运行及开关门装置等部件,尤其在夜间或低背景噪声环境下,容易对临近住户造成干扰。因此,环评单位需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进行现场监测和预测分析,确保电梯运行噪声符合相应功能区的限值要求。同时,针对振动问题,《指南》建议采用隔振基础、减震吊架、弹性支撑等工程技术措施,并在设计阶段优先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节能环保型电梯设备。
能源消耗也是《指南》关注的重点之一。电梯作为建筑中的“能耗大户”,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建筑整体的绿色低碳水平。为此,《指南》鼓励建设单位选用具有能量回馈、变频控制、智能调度等功能的高效节能电梯,并将能效等级纳入环评审查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年运行时间长、使用频率高的电梯系统,应进行能耗模拟分析,提出优化运行策略,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
在审批流程上,《指南》进一步优化了环评审批服务机制。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后,应委托具备资质的环评机构编制报告,并通过“河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提交申请材料。环保主管部门将在受理后组织专家评审,重点审查技术方案的合理性、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公众参与情况。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原则上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对存在争议或环境风险较高的项目,则可延长审查时间并组织听证会,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电梯虽属小型设施,但其运行位置往往贴近居民生活空间,容易引发邻里纠纷。因此,在环评过程中必须依法开展公示,征求周边居民、社区组织及相关单位的意见。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建设单位须作出书面回应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环境权益得到保障。
此外,《指南》还明确了事中事后监管责任。项目建成后,环保部门将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验收,重点核查环评批复落实情况。投入使用后,运营单位应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建立电梯运行环境管理台账,并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超标排放或群众反复投诉的问题,将依法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可暂停使用直至行政处罚。
总体来看,《河南省环保厅电梯环评审批指南》的出台,填补了电梯类项目环境管理的政策空白,推动了环保审批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也为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河南省有望进一步完善电梯环评标准体系,探索智能化监测手段的应用,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的转变。
可以预见,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电梯这一看似微小的基础设施,也将被赋予更深层次的环保意义。而《指南》的实施,正是河南在推进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相结合,必将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安静、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